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刘世锦 《新金融》2015,(11):4-6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一种供求平衡向另一种供求平衡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高投资要触底,通过进一步放开准入的办法来稳定需求。第二,以配额制切实削减严重过剩的产能,稳定实体经济经营效益。第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寄期望于其完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在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变为特征的新常态,中国企业面临着竞争不断加剧、刚性成本上升、创新投入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经济粗放增长方式等一系列挑战。2016年1月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推动经济改革的核心政策主张,其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第一次把"降成本"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和实践策略。这些政策的贯彻落  相似文献   

3.
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是,行业产能总量供求失衡的产能过剩、工业产能总量区域差异大的区域产业布局失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行业产能)缺失等产业内部行业产能总量结构失衡问题困扰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更显明显。一方面行业产能过剩或“瓶颈”。引起大起大落,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缺失,区域经济失衡,会导致经济增长活力匮乏。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快速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原因一是持续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国内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面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有企业、银行部门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磊货市场的发展是奠定欧美发达经济国家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期货市场这一金融工具来提供服务,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期货市场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过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1978-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确很快,但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相对滞后于经济增长规模数量的扩张.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就必须从低质量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在不遗余力拯救实体经济的同时,更加发现,要不失时机地转变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政府投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并使经济增长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迈向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稳金融、去杠杆和降成本,新时代经济增长需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的持续深入改革。过去的2020年,中国金融业控风险、降成本、推普惠,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携手推动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的一年,我国应该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公允定价和科技力量来推动资本的有序流动,实现金融稳定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坦言,调低速度主要是为了结构调整。主要目的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最终惠及百姓民生  相似文献   

10.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周叔莲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江泽民和李鹏同志的讲话和说明也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我着重谈谈其中的一点,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日益明显,之前持续了三十多年依靠政府配置资源的做法已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将转向新常态。展望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动力应该来自四个方面:"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延伸;中国企业以走出去替代出口受阻,释放中资企业产能压力;培育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以淘汰落后产能,使胜出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变得更具国际竞争力;政府职能转变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在营造全新增长动力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要加快解决阻碍中国市场消费行为的困扰,让增长成果能够为社会大众所分享,以此,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立群 《新金融》2015,(5):13-15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呈下行态势,但是也出现了明显的筑底迹象。供给端即过剩产能的调整仍处于关键时期,会给未来经济增长率带来一定波动。总体来看,经济增速换挡基本完成,经济增速趋稳的大趋势已日益明显。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的各个方面需通过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适应新常态。未来的宏观调控将突出双目标、双结合、双引擎。由此,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增速回调基本触底,全面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会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增长将开启由数量扩张主导向质量效益提高主导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伟 《海南金融》2005,(9):19-22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了1978-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对外贸易的核心影响因素;无论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都不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事实上,中国的贸易顺差来源于中国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以及美国对中国不当的贸易政策。因而,要解决中美之间贸易失衡问题,美国必须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和对中国的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复杂形势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提升经济增长质效的重大战略举措。培育创造新动力和新供给,积极对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是商业银行实现创新转型升级和科学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许小年 《新金融》2012,(6):11-13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之所以还没有成功,根本的原因是政府和企业没有感受到压力,国际金融危机也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根基,反而使政府借势延伸,市场机制则被迫后退.政府的巨额投资使产能过剩问题突显出来.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民营经济的作用.产权保护是重振民营经济的重要和必要前提.历史也证明,若没有私人产权的保护,就不会有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也不会有持续不断的革命性的创新.我国产权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应予以正视并加以改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给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对经济集约化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以中国过去六十多年经济数据为样本,划分为1952-1978、1979-1997、1998-2015年三个发展阶段,构建计量回归模型,测算经济增长的集约度,即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资本积累及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实证研究法和经济增长余值分析法构建模型,通过二元线性回归,估计资本和劳动要素变量参数值,进而测算资本、劳动要素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发现,过去六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长集约度还比较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资本积累和城镇化是中国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当前我国大量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人口老龄化致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成本上升,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亟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集约化转变,努力实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金融》2014,(12):23-3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速放缓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与风险防范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对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吴益民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和紧迫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正确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的科学内涵。目前流行的几种说法:粗放型和集约型,外延型和内涵型,速度型和效益型,数量型和质量型。他们只是揭示了某些经济...  相似文献   

19.
2012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走势如何?笔者认为,第二季度将维持连续第十个季度的GDP增长下滑,但CPI不会显著向下。全球经济中OECD表现尚好,新兴国家经济恶化,中国经济已有衰退早期的迹象。中国制造业陷入去产能化的巨大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20.
金融工作要积极适应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分行黄存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九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关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