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梳理了互联网金融潜在洗钱行为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网络借贷平台洗钱、互联网金融产品洗钱、虚拟货币洗钱四种,分析了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信息监测方面存在的洗钱风险点,并结合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监管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加快立法监管、深入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加强系统建设等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朝平 《征信》2016,(3):1-6
我国正加速“互联网+”,洗钱风险也正伴随“互联网+”加速井喷,表现在:遥遥领先于监管的支付和金融创新使“互联网+”迅速沦为洗钱犯罪洼地、“互联网+”导致洗钱打击难度大幅度增加、互联网的非面对面属性使洗钱成本大幅度降低.为有效应对“互联网+”背景下井喷的洗钱风险,需在改革国家反洗钱顶层框架设计基础上,借助“互联网+”浪潮,全面推进反洗钱监测体系变革、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变革、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变革等反洗钱核心工作,提升国家反洗钱防御体系效力.  相似文献   

3.
一、电子支付业务洗钱的"隐蔽性",制约异常支付交易的监测。客户进行电子支付交易,无须面对银行业务人员和信托柜台完成支付交易,只需要通过国际互联网,运用计算机就可全部通过电子业务处理系统自动完成。如果没有健全的支付交易监测报告系统,银行无法逐笔审查银行卡支付交易,并且从中筛选出可疑交易。逃避反洗钱部门监管和司法部门侦查的可能性加大。  相似文献   

4.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基础层次的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创新,还是互联网金融延伸层次的金融工具、业务形态和组织形态创新,其在便利交易,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潜伏着一定的洗钱风险。为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应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应以客户身份识别为监管重点,并建立以“合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之一的网络支付工具开始逐渐成为网络洗钱的重要媒介。给洗钱分子提供了全新的洗钱渠道,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介绍了网上银行洗钱的特点,分析了网上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支付交易自动报告系统,开展国际合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各类新兴金融业态、金融平台和金融工具的"井喷式"发展,洗钱犯罪分子主动借助其各类合法交易的外衣,洗钱行为欺骗性、隐蔽性程度更大,呈现出了众多的新兴洗钱威胁领域,如各类新兴金融衍生品洗钱、资金/价值转移系统洗钱、虚拟货币洗钱、新兴支付业洗钱、国际非盈利组织洗钱等。本文建议开展全面系统的洗钱威胁国家评估、激活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内在动力、完善我国国家洗钱威胁监测与防范系统和推动我国反洗钱监管国际合作网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前,互联网的新型支付和资金转移工具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洗钱犯罪手段也不断翻新,涉及领域逐步扩大,造成反洗钱监管监测手段有所滞后,提高基层央行反洗钱监管有效性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剖析了新型网络金融业务存在的洗钱风险,为预防和遏制洗钱犯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货币作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应地发生了形态上的改变。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作为一种新型支付货币,电子支付工具将成为人类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传统支付结算工具相比,电子支付工具更简便、安全、迅速、可靠,而且成本更低廉,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电子支付工具在提高转账结算效率的同时,也给洗钱犯罪提供方便,利用电子支付工具洗钱极有可能成为洗钱的新手法,给金融业反洗钱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第三方支付产业潜藏着资金转移、资金套现、跨境支付和支付机构内部洗钱等多种洗钱风险,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我国的反洗钱监管体系。为遏制这些洗钱风险,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我国应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第三方支付反洗钱法律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洗钱犯罪的事前预防和事后惩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虚拟货币交易快捷方便、匿名性的特点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洗钱新手段.虚拟货币洗钱问题引起FATF及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禁止虚拟货币境内发行和交易,但境内主体仍通过互联网参与境外虚拟货币交易,而现行反洗钱运行体系对虚拟货币洗钱风险的有效控制仍有待提升.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完善虚拟货币反洗钱制度,将虚拟货币纳入反洗钱监管;明确有关机构的反洗钱职责,督促其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有效控制虚拟货币的洗钱风险.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洗钱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扩大,洗钱的手段也五花八门。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监管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关于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工作的防御对策,以对互联网反洗钱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反洗钱工作目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处于反洗钱斗争第一线的金融机构,对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教育还不够深入,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反洗钱的意识和经验,与反洗钱工作的要求差距较大。二是个别商业银行为拉存款、保客户,违规经营。如将客户的不明资金转入储蓄账户,违规为客户多头开户、提取大额现金、办理票据承兑及贴现业务,为身份不明的人提供保险箱业务等,给洗钱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监管洗钱技术手段落后,各银行综合核算系统缺少反洗钱分析系统,无法做到对异常支付交易进行及时的监测、记录、分析,监控洗钱活动的手段较为落后。四是对参与洗钱活动的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打击不力。五是对跨国资金流动缺乏有效监管等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Liberty Reserve洗钱案、Silk Road洗钱案、Western Express International洗钱案、"e租宝"洗钱案例、众筹募股洗钱形式、新兴恐怖主义融资形式等典型案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洗钱的特点,总结了英国、美国以及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管模式和现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洗钱恐怖融资风险管理的不同之处,最后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洗钱恐怖融资风险管理体系搭建的政策建议:线上线下统一监管、完善互联网金融组织机构建设、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非面对面"缺陷等.  相似文献   

14.
移动支付因其隐蔽、快捷、复杂等特征极易成为洗钱活动的利用工具,因而蕴藏着较大的洗钱风险。在监控洗钱风险方面,移动支付机构的角色最为特殊,既可能与监管当局一起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会出于自身成本或利益考虑而消极监管,甚至还可能会帮助洗钱分子逃避监管或与洗钱分子一起共同参与洗钱。基于洗钱者、支付服务机构和监管当局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移动支付洗钱风险的监管策略问题。结果表明,监管政策松紧程度直接影响支付机构与监管当局的合作意愿。加大惩罚力度虽然能提高洗钱成本,但过严监管会大幅提高支付机构的反洗钱合规成本和客户流失损失,进而诱使支付机构与洗钱分子合谋。此外,科学的激励补偿机制有利于提高移动支付机构与监管当局的共同监管意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迅猛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消费结算,但第三方支付的线上支付特性使得客户身份信息难以被充分识别,这就为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利用第三方支付机构实施洗钱犯罪活动提供了可能。本文立足第三方支付"断直连"的政策背景,针对大数据时代第三方支付反洗钱监管难题,提出构建以网联平台为核心,由客户身份信息收集系统、区块链云备份系统、反洗钱监测平台和大额可疑交易自动告警系统共同构成的反洗钱监管新机制,促进我国第三方支付反洗钱监管由注重事后处罚的"机构监管"模式,向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罚并重的"行为监管"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银行卡是一种特殊的支付结算工具.随着银行卡功能的发挥,其也逐渐成为洗钱犯罪的一种工具.银行卡业务中的反洗钱涉及中国银联、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四个方面.中国银联作为中国的银行卡组织和跨行交易信息转接机构,应组织协调银行卡业务相关机构的反洗钱,建立适应银行卡业务特点的反洗钱机制和措施,配合反洗钱主管部门对银行卡业务机构进行监管.  相似文献   

17.
我国证券业洗钱风险与监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概述当前我国证券业主要洗钱风险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证券业反洗钱在工作体系、客户身份识别的内容与要求、证券可疑交易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证券业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多层次的证券业反洗钱监管体系、按照业务类型调整客户身份识别的内容和要求、建立证券业可疑交易监测系统以及提高证券业预防、控制洗钱风险的自觉性、主动性等。  相似文献   

18.
杨广 《河北金融》2023,(1):50-54
金融控股公司凭借超然的角色及“类监管”的管理优势,能够全面掌握客户在集团内的全部交易等信息,通过协作分析、整合数据或共享信息等措施,绘制犯罪分子洗钱全链条信息画图,了解、评估和降低整个集团的洗钱风险。围绕防控跨金融业态洗钱风险核心工作,深入分析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反洗钱合规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就如何防范洗钱风险在金融控股公司内传导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基础层次和延伸层次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洗钱风险,剖析了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防范的国际经验,从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客户身份识别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重点,建立以‘恰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对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运营带来的风险冲击进行研究。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涉及客户资金交易风险控制的开户认证、交易支付等环节,仍主要依赖于银行实现,而交易支付中的信息停留在前端互联网企业,信息的相互割裂增大了银行运营中的风险,风险向银行传导的途径增多,对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较大影响。其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存在多头接入、支付交易、洗钱套现和信息泄露等风险,P2P平台存在监管、声誉和违约转嫁等风险,电商平台存在信用卡套现、循环透支和虚假交易等风险,这三类与银行运营密切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对银行运营潜在风险冲击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