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债允许提前兑付,对于国债投资者而言等于在持有国债同时还获得了一个卖出的期权。本文分析了国债提前竞付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选择权风险,并对该风险值进行了测量,并为商业银行规避该种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国债市场发挥着核心金融市场的功能,表现为离流动性国债市场对提高金融稳定性、高效率的国债市场对于防范金融危机,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国偾管理中,以及国债市场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就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以及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货紧缩的货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 ,导致名义总需求疲软 ;2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削弱了货币扩张的效应 ;3.货币结构流动性下降 ;4.实际利率上升加剧内生性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取向为 :通过“国债货币化”增加货币供给 ;进一步调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 ;扩大存贷利差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机构等  相似文献   

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为了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在金融体制中设置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规定本国商业银行必须或自愿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进行投保,在商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商业银行提供财务救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冯元海 《新金融》1994,(5):44-46
根据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今年国债市场面临大发展的机遇,国家将发行1000亿国债以满足重点建设的资金需求;中央银行为加强金融宏观调控,最近以吞吐国债为手段,开始了公开市场操作。这些举措,对促进和培育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商业银行理应在国债市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考核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自身需要。商业银行从过去那种接受摊派的行政行为向主动进入市场的经营行为过渡,通过在国债市场买卖债券以及持有国债进行长短期投资组合和转换,在国债期货市场套期、套利,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使资产结构得到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6.
傅晓云 《新金融》2013,(10):56-60
国债期货是我国近期推出的第一种利率期货产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运用灵活、流动性好、成本低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本文在充分阐述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提速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国债期货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套期保值,组合投资及套利交易,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中的多种用途及风险。鉴于国债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应当在健全风控机制和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后,积极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发展国债业务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金融自由化和加入WTO的必然选择。本在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债业务对金融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银保合作在中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一直处于以代理保险为主的协议合作阶段.2006年9月21日,保监会出台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  相似文献   

9.
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国债持有人主要是商业银行截至今年6月30日,商业银行持有国债总量为10526亿元,几乎是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1/8,占记账式国债余额的83.27%!国债收益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意味着商业银行付给储蓄的利率高于将储蓄用来购买国债所获得的利率,成本大于收益.意味着商业银行流动性资金过于充足,其贷款意愿下降,其他投资渠道不畅.  相似文献   

10.
孙键 《新金融》1995,(2):15-18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信贷资金管理的要求,持有一定比例的国债,并通过积极参加二级市场交易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为了推动商业银行参与国债交易,现刊出国债交易操作实务一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回顾     
《清华金融评论》2020,(5):11-11
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正式启动2020年4月10日,商业银行正式成为中金所的会员,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标志着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形成统一高效的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国债最大持有者的商业锻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必将进一步提高国债期货价格的有效性和代表性,推动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内在有机地联为一体,提升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发展国债业务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中国商业银行适应金融自由化和加入WTO的必然选择。在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债业务对金融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债收益率曲线即描述各种到期时间的国债收益率的图形,其研究思路为:首先设计一个能够在形式上符合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特征的研究模型,然后根据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得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之后研究回购利率的期限结构特征,并恰当地建模,最后利用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模型和回购利率模型,结合国债定价,得到交易所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  相似文献   

14.
国库现金管理是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财政管理活动。国库现金管理狭义上仅指现金余额管理,广义上包括国库收支管理、账户管理和现金余额管理。国库现金管理的操作方式包括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买回国债、国债回购和逆回购等。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买回国债及逆回购都是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黎晨曦 《中国外资》2009,(24):27-27
银保合作在中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一直处于以代理保险为主的协议合作阶段。2006年9月21日,保监会出台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允许保险机构投资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未上市银行的股权。中国人寿等几大保险机构开始对银行的股权进行投资。2008年1月16日《中国银监会与中国证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出台。银行、保险两大行业的合作愈加深化,  相似文献   

16.
市场     
《中国保险》2006,(10):5-5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札10月18日透露,目前,债券已成为保险资产配置的最主要工具,保险业投资债券的规模已达8777亿元。债券资产占保险资产运用比重由2001年的28.4%上升到现在的55.2%,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保险机构持有国债和金融债余额分别达到3674亿元和2416亿元,已成为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投资者。截至2006年8月,保险机构持有企业债、银行次级债、国债和金融债的余额占这几类债券总余额的比例分别为69.6%、45.5%、12.1%、11.6%。  相似文献   

17.
王玮  姚远 《上海金融》2015,(4):91-95
本文以我国国债期货为研究对象,基于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国债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国债期货进行久期缺口管理。研究发现,我国国债期货价格与最便宜可交割债券价格走势高度相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而且国债期货价格是现货市场价格的引领者。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国债期货这一国际广泛运用的基础工具,有效进行久期缺口管理。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初,中国证监会宣布批准中国期货金融交易所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时隔18年国债期货重启。利率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背景下,国债期货的市场前景怎样?对银行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何在?商业银行应采用何种策略参与市场?通过对发达国家国债期货市场研究和我国监管部门政策梳理,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要刊文摘     
<正>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吴晓灵3005年3月20日由政府债务产品形成的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曲线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而我国目前由于国债期限结构不完善,市场分割,难以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为给金融市场提供定价基准,必须改进国债发行,从每年国债发行额管理过渡到国债发行余额管理,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债登记托管制度,促进国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2004年,人民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但还控制了社会的存贷款利差和一些特殊的存贷款利率。这是因为目前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把存贷款利差的控制权交给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成功推出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记账式国债以来,又分别于1994年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开办了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凭证式国债,于1997年开通了全国金融机构间债券市场。自此,中国的三大国债市场———交易所国债市场、柜台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已初步形成。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结算系统,长期以来,三大国债市场呈“诸侯割据”状态,造成资金流动受阻,债券市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利率风险得不到有效规避。为解决这一难题,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5号令发布了《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