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体系是适应国际社会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透明度和国际可比性进而加强宏观经济与金融监管的普遍要求而形成的;它包括数据生产国际准则、数据公布国际准则和数据质量评估国际准则三种类型,并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发展特点;中国在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接轨中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做得还远远不够,应当进一步明确推进国际接轨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家利益的非均衡金融监管国际合作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供求理论和模型分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供求非均衡现状,可以发现,在开放程度、经济体制、金融结构方面的差异是造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据此,应基于国家利益建立分层次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机制;统一会计准则,加强信息披露合作,推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一、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向国际标准靠拢.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必然要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要求我国银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如银行的多业经营、分业管理等,增加了我国银行业深化改革的紧迫性.这将促进我国银行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并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更好地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这既有利于规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减少无序竞争,又有助于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后,将给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实现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摆在我们央行每一个监管员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许峻 《金融纵横》2001,(10):48-49
随着人民银行一系列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和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一个新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央行的监管力度也正日益加大,监管制度逐步走向于与国际惯例接轨。但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目前的监管效果看,仍然是不尽人意。本文现就发挥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效率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民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对辖区内金融业全面实施监管,是《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它的神圣使命。几年来,基层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面临金融监管同国际接轨的紧迫要求。因此,基层央行必须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努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以适应新时期金融创新发展的形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多层次、多样化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的逐步形成,金融监管的难度在不断加大,金融监管法制化的实施在我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本文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的途径,即:加快金融立法步伐,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构建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规范金融业务的监管,建立健全执法传递机制;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法制化的关系,保持金融业的繁荣;坚持优化原则,依法实施合理、适度、高效的监管;加强金融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法制意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张晶 《金融纵横》2002,(1):41-41,55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各家商业银行为了加强管理,防范风险,增强竞争力,与国际惯例接轨,都在积极推行或筹办ISO9000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有些银行已经探索出强化服务管理,向国际金融业靠拢的新路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泛北部湾地区金融监管合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程度低的国家若加强金融监管合作,也将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应拓宽金融监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制定合作的有效监管机制和具体监管标准,并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以此来加强泛北部湾地区金融监管合作。  相似文献   

10.
范海英 《金卡工程》2009,13(7):196-197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深化与发展是金融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巴塞尔委员会工作的深化发展;二是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之间合作的加强.本文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讨,并对中国应如何回应提出了若干建议,使本文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