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是国际上所颁布的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其简称为MFS。此准则的颁布弥补了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在国际准则领域的空白,进而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了国际标准。本文以货币与金融统计国家标准的比较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MFS的基本结构与其基本特点,然后提出实现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主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 MFS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点 ,分析了 MFS推出的金融市场背景 ,并提出应尽快推行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接轨等主张。  相似文献   

3.
张曦 《云南金融》2012,(6X):104-104
货币与金融统计是国家管理金融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它的统计质量影响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从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涵义出发,比较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国际要求在基本框架、数据公布等方面的差距。并提出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张曦 《时代金融》2012,(18):104
货币与金融统计是国家管理金融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它的统计质量影响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文从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涵义出发,比较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与国际要求在基本框架、数据公布等方面的差距。并提出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货币与金融统计是宏观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协调各国宏观经济制度,增强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可比性,从而增强对危机的总结与防范能力,200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颁布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下文中简称MFS)这一专门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力图通过规范和统一全球宏观统计规则,来发现和总结危机的原因与前兆,从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增强各国抵御危机的能力,降低金融体系风险,增强全球金融稳健水平.  相似文献   

6.
张新泽 《中国金融》2007,(24):32-33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关于流动性的一般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0年制定颁布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为一百多个成员国提供的货币与金融统计表述标准。该手册的焦点在于概念,而不是统计具体操作的指南。IMF制定的是国际通行的、公认的准则,因此,我们的讨论应当运用该手册的概念,至少应与这些概念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金融统计“全科目上报”体系与GDDS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数据范围与质量问题。为加快我国金融统计与国际接轨,应按照《金融统计管理规定》,加大金融统计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统计作为国家管理金融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它的全面、准确、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中央银行能否正确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及及时反馈货币政策的效果:在我国加入GDDS以后,金融统计的数据真正成为了国际语言,这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实现金融统计与国际标准接轨,使金融统计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决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快车驶上了全球经济金融的高速公路,因此,中国的金融业就必须适应和遵循国际经济金融业的交通规则--国际金融准则和标准.而要适应国际金融经济的游戏规则,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的金融准则和标准,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对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货币国际流动循环的构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仍然能继续充当国际货币,其必要条件是美元国际循环始终保持有效运行。国际货币载体以商品、技术和金融资产等形式表现出多种循环模式,如当前美元的金融产品主导型。美元国际循环在金融化转型之后,载体已由商品和服务演变为金融产品,回流渠道已由实体部门转为虚拟经济部门,其是否能顺畅取决于货币国际循环中金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结构关系。国债市场在货币国际循环中起到锚定作用,形成锚定效应促进货币循环。一方面,国债直接作为载体而存在;另一方面,能通过形成国债收益率曲线而成为其他金融产品的"锚",所以国债市场是增加金融产品供给的关键。同时,国债市场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具有稳定性引导作用,促进国际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鉴于此,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重视国债市场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锚定效应及其国际货币循环载体的创造功能,从规模、流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等维度促进人民币国债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传导机制及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试图从国际货币体系运行机制的角度寻找此次金融危机传导的根源,在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和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美元事实本位的货币体系存在着美元泛滥、通胀和经济波动的国际传导和金融市场风险传导等诸多问题,并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部决策机制、构建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等方面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G20集团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G20国际集团的演化及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状况的说明,论述了发达国家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内在联系。从历史与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现实的角度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及中国应采取的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剖析“特里芬难题”的本质原因入手,提出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解决“特里芬难题”,更是应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仍的根本途径。SDR作为一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下由成员国集体创设的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未来可以考虑围绕其基本的货币要素分步开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人民币跨境结算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应当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前后,国际社会争议不断。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着手分析,指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加剧国际金融风险,并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衍生品、美元本位制与全球金融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和传递,其根本原因则是以美元本位体制和浮动汇率制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制度安排,或者说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结果.因此,当前需要约束美元霸权行为,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重构;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推动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完善IMF的治理结构和SDR的机制,使IMF最终充当世界中央银行,SDR成为统一的世界货币.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我们首先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发展基本格局,其特点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增长,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飞速推进,以及全球金融深化、跨境资本流动金额迅速上升,这导致世界经济对具有普遍良好信用的国际货币的需求大大增加。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危机爆发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三大特点:(1)美元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最为倚重的储备货币,事实上成为超级货币;(2)欧元的快速崛起;(3)美国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货币条件对全球经济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冲击力。基于这些分析,我们论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为继,尤其是因为美元信用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其超级国际货币的地位必然丧失。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两种主要可能的演变方向,一是各国通力合作创造出超主权国际货币;二是欧元以及人民币不断崛起,与美元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基准货币的新国际货币体系。我们论证,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我们建议,中国应长期倡导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积极参与IMF改革,以彰显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的风范;但是,由于各种国际政治力量的干扰,我们必须做好第二种情形的准备,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最为现实和有效...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关干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此起彼伏,相关改革方案也层出不穷。从国际货币体系由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形态的更替首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汇率制度的变革决定于大国之间的长期博弈。尽管目前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有多种选择,但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将是由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黄金、特别提款权等多种货币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格局。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关键的推动力。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当是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我们能否正视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体制和结构问题,能否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留易不断增强制措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元面临重大挑战。文章分析了危机中美元仍维持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的原因,主要包括大量黄金储备的支撑作用、美国金融市场对全球资金的吸引、主要竞争对手未成熟完善、回复(改良的)金本位并不可行等。最后,文章展望了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和美元汇率行情,以及相关货币与美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信贷市场停滞,国际金融组织却逆势大幅扩张资产负债表,发挥了关键的逆周期稳定器的作用。虽然国际金融组织部分股东国由于危机)中击而导致信用评级下调,但三大评级机构却几乎不约而同地给予各家国际金融组织AAA的最高评级,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支撑国际金融组织信用的增益机制有哪些?国际金融组织面临哪些主要潜在风险?本文从国际金融组织的股东构成、资本结构、业务模式、流动性管理机制、资产质量等方面进行剖析,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which informs contemporary debates on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not‐for‐profit organisations (NPOs). Drawing on a global survey with respondents showing experience of NPO reporting in 179 countries, we explore: practice and beliefs about NPO financial reporting internationally; perceptions of accountability between NPOs and stakehold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nterpreting our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accountability, we find considerable support for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NPOs, recognising broad stewardship accountability to all stakeholders as important, but prioritising accountability upwards to external funders and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