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1969年,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了金融结构理论。他从宏观上来研究金融结构,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金融结构实质上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上是指在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等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概括起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金融组织结构,即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在整个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农村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完善是农村金融服务延伸的形式,并从农村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微观层次分析城市圈农村消费性、生产性、基建投资金融服务的缺陷。最后,从农村内生性金融体系的微观、中观、宏观层次提出实现武汉"1+8"城市圈金融服务有效延伸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现代商业银行》2011,(6):45-47
普惠金融体系框架认为,将包括不富裕人群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地溶入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金融体系,大规模客户群体才能获准。最终,这种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能够对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开放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4.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金融风险管理不同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和微观金融风险管理,其是具有区域性的中观金融风险管理.区域金融风险管理对象包括总体性因素和个体性因素两方面;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区域两级金融监管部门;管理目标包括对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总体性因素进行管理的宏观目标,和对区域内金融运行进行管理的微观目标两个方面.中央和区域两级金融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的金融总量增长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金融结构失调问题日益突出,降低了我国的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累积了诸多金融风险和不安全因素,制约了金融的发展和对经济的贡献,已经成为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金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中国金融未来发展中保持总量增长与结构协调的重要路径.未来的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中重视结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适应性、市场性、开放性基本原则,以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功能和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目标,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个角度有机地展开,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立体化地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最终实现中国金融结构内部协调、外部协调、内外协调和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背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有若干构成要素,并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从理论上讲,它包括宏观层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中观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以及微观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体系,其中,宏观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中观层次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构成农村金融的供给体系,金融组织机构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  相似文献   

7.
众多市场迹象表明,国际热钱已经开始撤离中国。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视角剖析了国际热钱流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风险,希望能引起金融当局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既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对金融稳定的挑战。报告按照经济职能和业务活动对金融科技进行分类,分析了网络信贷、机器人投资顾问、批发支付创新、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重要的金融科技活动,以评估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潜在正反面影响。金融科技的积极意义包括:去中心化,增加非金融机构中介,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透明度、竞争性和韧性,促进普惠金融和经济增长。金融科技潜在风险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方面包括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杠杆、期限错配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宏观方面包括传染性、顺周期性、过度波动性和系统重要性等。报告建议各国应当将金融科技纳入现有的风险评估体系和监管框架,并对监管框架进行评估,以减少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并提高监管效能。基于各方研究与政策盘点,金融稳定理事会认为金融科技目前没有对金融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研究确定了十个值得监管当局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被视为确保金融稳定、促进创新和帮助各国当局努力建立更具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效率问题.针对宏微观金融效率研究出现的分野,聚焦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本文以广东省农信社为例,尝试回答"宏观金融效率是否与微观金融效率一致"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回归分析与基于经济发展分区的Panel-Data模型分别检验广东省农信社作为一个整体与经济分区对广东农村经济可能存在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表明:Panel-Data模型的分析结果更加显著,农信社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接着将广东农信社的微观金融效率与四大国有银行的微观金融效率进行比较,发现广东省农信社的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不匹配.  相似文献   

10.
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决不是由某个随机因素简单促成的,必有着深刻的经济和金融背景及动因.作者在本文中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宏观的促进因素主要有货币国际化、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金融竞争、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政策和技术进步,而资本内在需求、离岸金融市场本身的内在效率以及离岸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在全球范围进行投资组合是其蓬勃发展的微观动因.  相似文献   

11.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金融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与推动力量 ,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先决条件。但我国现行金融制度的缺陷加大了中国金融业内在的不稳定性 ,金融发展中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倾向及其粗放式经营所导致的结构失衡和效率低下削弱了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金融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也对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现实国内外的金融发展格局下中国金融必须坚持走稳健发展之路 ,需要通过金融的稳健发展促进并保持经济的稳健发展。为此需要以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以调整金融结构为近期重点 ,增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稳定性 ,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消除金融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效应是导致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本文对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认为不仅在信贷市场上存在顺周期效应,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顺周期效应,且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金融加速器、财富效应等传导至实体经济,放大经济波动周期.本文随后在顺周期的框架下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机制,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但金融发展中往往存在着金融规模、结构、效率发展的非协调发展,从而制约着金融功能的发挥.以金融规模、结构、效率的相关评价指标对贵州省2009~2013年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利用SPSS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回归,结合协调性测度模型对贵州省金融规模、结构、效率进行协调性测算,结果显示金融规模、结构、效率在2009 ~ 2013年间协调性较好,且趋向于更加协调;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相互发展的协调性较高,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相互发展的协调程度次之,金融规模与金融结构的相互协调发展程度较低.根据现状考察和协调性测算的结果对贵州省金融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金融全球化在更大范围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全球福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市场的高度关联性使局部市场的波动迅速传播、扩大,甚至演化为大范围的金融不稳定,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加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全球化红利,然而面对高度发达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如何保障自身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是我们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金融开放对金融安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系统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内在联系,采用中国1978~2006年反映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数据,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相互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金融相关率和金融市场化率对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金融相关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要强于金融相关率指标。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自身的惯性,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的长短期关系是不一致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市场化比率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相关比率以及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化比率之间只有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金融各业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走向高效、便捷、普惠道路的抓手。传统金融行业要充分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突破现有发展模式的瓶颈,从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从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律体系方面思考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links banking with asset prices in a dynamic macroeconomic model, to provide a simple characterization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contrast with historical bank runs, recent banking crises were driven by deteriorating bank assets. Hence, in contrast with bank run model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falling asset prices, bank losses, credit contraction and bankruptcies. This interaction can explain credit crunches,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banking crises, either as fundamental or as self-fulfilling outcomes. The model distinguishes between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ts simplicity helps understand balance sheet effects and delivers closed-form solutions without resorting to linearization. For instance, the critical threshold beyond which an asset price decline triggers financial instability can be related explicitly to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18.
金融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内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功能观视角建立了金融发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内在机理的分析框架.其内在逻辑是,金融发展通过各项金融功能的发挥影响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金融资源在两部门之间的配置,从而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the ability of emerging markets to adopt optimal stabilization policies is hampered by a number of factors. Among them, it has been recently emphasized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efficiencies, and 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 It is claimed here that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gulatory paradigm, embodied in Basel II, may improve financial stability but reinforces cyclicality. Therefore, countries should emphasize financial efficiency since it would lead to enhanced financial stability, without increasing cyclicality.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ssesses the directly contribu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poverty reduction in 67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86–2012. The main goal of the paper is to identify and quantify the channels through whic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ffects poverty. The results obtained suggest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o the reduction of poverty, and this, independently of the econometric techniques used. On the other hand, instability related to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would penalize the poor population and would annihilat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final battery of tests is motivated by the issues of overidentification and weak instruments in system-GMM estimator. The results show the validity of the exclusion restrictions and the absence of instrument proliferation. Also, they may call into question the pro-poor public investment policy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