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金融论坛》2011,(8):52-58
本文基于中国13家商业银行1996-2008年的存贷款数据,采用Monti—Klein模型测度其勒纳指数,并在分析存贷款市场势力演进路径和内在关系后发现:(1)存款市场势力与人均存款呈复合U型,并存在反向转置的三个拐点;贷款市场势力与人均贷款整体呈现弱Logistic增长趋势,只存在局部U型。(2)寻找市场势力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2.
产品市场势力、公司治理与股票市场流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问题。结果表明,产品市场势力能够促进信息传递,提高股票的流动性。这种影响即使控制了公司治理因素依然显著,同时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而更为明显。另外,在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上,产品市场势力与董事会规模、高管薪酬激励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同时,股权分散能增强产品市场势力的影响,但是产品市场势力会削弱股权分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2003~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产品市场势力为产品市场竞争的代理变量,采用"产品市场竞争—异质性风险—经济后果"这一研究范式,实证分析产品市场竞争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结果发现,产品市场势力越大、则股权资本成本越小,异质性风险是产品市场势力与股权资本成本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4.
非车险市场不规范价格竞争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车险市场不规范价格竞争的突出问题 (一)恶性竞争造成保险费率持续走低 目前我国财产险市场价格和国际平均价格走势相背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保险市场的产险费率一直在上升,然而,国内的情况却与此相反。国内非车险保险市场在精算能力相对不足,产品同质,服务趋同的情况下,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各公司只能被迫一起降价,导致整个非车险市场的费率重心不断下移。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电脑》2014,(12):81-81
本刊讯近日,全球最大的消防安防专营公司泰科亮相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简称“安博会”),面向公众展出应急指挥平台(PSIM)、银行金融、机场交通、石油化工、轨道交通、智能建筑、物流管理等行业解决方案,凭借创新产品和领先技术全面渗透垂直行业市场,为本土客户打造卓越安全体验。泰科亚洲总裁BennyGoh表示:“泰科30余年以来一直坚持立足本土,深耕中国市场,为城市、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用户提供最佳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选取上海、纽约、伦敦三地的贵金属市场交易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贵金属市场的价格变动对我国贵金属市场有单方向的引导作用,我国贵金属市场却对国际贵金属市场影响甚微。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建议提升我国在国际贵金属市场上的定价权,适时增加黄金储备。  相似文献   

7.
零售商市场势力及其福利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服务型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零售产业内部诸如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品差异化等促进零售商获得市场势力的产业组织因素的存在,零售商的市场势力将越来越大.如果零售商同时拥有买主势力和卖主势力,它可能会对社会福利带来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外资跨国零售商的市场势力对我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松琛 《深交所》2006,(10):85-89
陈耀先(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随着金融期货的推出,我国金融市场相互割裂的局面将会打破,期货市场作为广义资本市场的核心地位将得到确立。(在上海2006期货投资国际论坛上的讲话。《证券时报》,9月18日)  相似文献   

9.
纵观国际和国内人身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尽管具体产品品种繁多,然而,从产品的性能和作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人身保险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障性产品;另一类是投资性产品。目前,无论是国际人身保险市场,还是我国国内人身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都是投资性产品占较大的比重,而且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那么,从人身保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人身保险市场的产品结构应当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采购》2004,(2):48-48
随着中国高端电视机市场的兴起,数字电视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哪一个国际大品牌,都争先恐后涉足这一块诱人的蕴藏着巨大商机的宝地。日立更是一马当先,因为背投影彩电和等离子彩电都是日立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高科技影音产品。其中背投在美国市场销量稳居前列,家用等离子电视日本销量第一(02年第四季度更取得了世界销量第一的佳绩)。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the Philippine public accounting profession, which began with the Philippine accounting law in 1923 when the Philippines was a col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Our study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898 (the American invasion of the Philippines) to 1929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law). Extant research into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ionalization projects identifies as precursors: a competitive market for accounting services, self-organizing groups of accountants, and a ‘self-directed’ modernist state. These precursors did not apply to the Philippines. We propose that the Philippine project is best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native resistance (Said,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Chatto & Windus Ltd.). We argue that the law, promoted by a wholly-Filipino legislature, simultaneously both (a) addressed American concerns about financial probity and Filipino competence and (b) sought to (pre)capture the identity and work of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CPA) from the Americans, who introduced the CPA into Philippine politics to expose Filipino mis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monies.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0,47(7):18776C-18777B
  相似文献   

18.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0,47(7):18779A-18780C
  相似文献   

19.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0,47(7):18776B-187756C
  相似文献   

20.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2014,50(11):20214B-20225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