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玲 《时代金融》2013,(14):24-25,32
我国外汇储备高居全球第一,而在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比例过高,债券占据主导地位,股权投资比例不足。美国连续推出数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收益率令人堪忧,汇率风险威胁外汇资产的安全。因此有必要调整我国现有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实现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可以通过调整美元金融资产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增加黄金储备比例、加大海外股权投资,提高外汇储备配置于非金融资产的额度,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外汇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杨华强 《西南金融》2011,(11):51-53
当前国际货币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境外资金构建了正反馈套利机制。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为:人民银行压低人民币升值幅度则资产负债表膨胀,反之收缩。2002~2010年,管理人民币汇率造成人民银行资产负债增长过快、国外资产占比过高,亏损超3.25万亿元。目前人民币汇率小步快跑升值政策压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快速扩张,人民币资产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同向运动。随人民币汇率上升,资本大规模流出的风险正逐步积累。建议成立外汇平准基金,隔断人民币汇率形成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的联系,防止过快放松资本项目管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的有效管理是我国银行体系保持稳定和汇率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本文归纳了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的成果,提出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包括综合应用风险计量及压力测试等技术管理工具、改进外汇资产负债配对管理、研究建立风险偏好形成机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等,结合当前我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港澳跨境贸易开展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前瞻性地提出商业银行可通过增加人民币持有形成新的资产组合以规避外汇风险.  相似文献   

4.
杨娉 《黑龙江金融》2013,(11):18-21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它既是中央银行承担的各项职能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本文首先总结了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同之处。本文认为,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征,其形成与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未完全理顺、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稳定承担了大量准财政职能、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收购外汇"倒逼"基础货币发行等制度性因素关系密切。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外汇贷款增长迅速,受从紧货币政策人民币贷款规模控制的影响,企业倾向于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本文通过外汇贷款迅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外汇贷款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中,无效资产和不良资产的占比较高,致使创利水平不高,而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又增大了经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梅鹏军  冯科 《上海金融》2012,(9):3-9,84,116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对我国货币政策冲销机制和冲销效果产生未曾有过的影响与冲击。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提出货币政策冲销可能存在过度冲销的命题,进而推导包含人民币国际化因素的货币政策冲销模型,最后以实证检验估计"过度冲销"的规模。本文研究发现:"货币互换式"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导致外汇占款结构性的虚增,外汇冲销存在"过度冲销",数理模型推导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实证检验和近似估计表明"过度冲销"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2012年以来,随着国际收支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化,外汇占款呈现趋势性下降,再贷款逐渐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本文从央行、商业银行以及企业资产负债变的角度,分析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对金融市场、资金价格以及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从外汇占款向再贷款转变过程中,货币政策会自动产生"紧缩效应"——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社会融资成本上升、资金价格波动加剧。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货币,货币当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并更加注重逆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9.
以"藏金于民"推动"藏汇于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钰勤  罗江 《银行家》2006,(6):72-74
在短期内,利用黄金市场现有产品缓解国内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是直接和快速的。从中长期看,发行“央行金票”可以为巨额外汇操作提供平台,为运用市场化方式统筹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有利于改善居民资产结构,有利于增加我国在黄金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属于市场风险范畴,指的是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固定收益证券和存贷款组合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从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其实就市场化程度,外汇利率市场化程度远高于人民币,外汇利率风险管理还另具难点,因此探讨对外汇利率风险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还能为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积累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中美元资产占有较大比例,本以美元为例探讨外汇资产利率风险管理的难点与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中国经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一些国家亦纷纷采取单边货币行动,竞相贬值,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国际货币之争,市场担忧全球经济复苏的局面可能会从此走向深渊。201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是调高部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后又意外地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代表决策层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和通胀预期的看法有所转变,预示着新一轮的收紧政策可能到来。  相似文献   

12.
曹辉  张士云 《海南金融》2010,(11):10-14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我国连续多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央行被迫增发基础货币致使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政策在内外失衡时的作用受到影响。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验证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实证检验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货币冲销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调节国际收支效果的显现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走势曲折反复,人民币汇率逐渐向均衡水平靠拢,促使企业转变长期以来的汇率预期,着手修复自身资产负债货币错配。这一过程也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货币结构带来显著变化,增加了商业银行本外币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对此,商业银行应通过完善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积极应对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14.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16.
美国以实际利率代替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货币政策中介,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最终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欧央行以欧元区核心货币增长(M3)为货币政策中介,以保持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使得货币政策中介与货币政策目标长期保持高度关联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与目标具有一定关联性,但近年两者关联性逐渐减弱。货币政策研究及实践表明,保持币值稳定应当是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理想选择,当前货币政策适宜选择微调并尽快向稳健货币政策回归,结构调整新要素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效力。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the international welfar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 develop a New Keynesian two-country model, where central banks in both countries follow the Taylor rule. I show that a decrease in the domestic interest rate, under 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 is a beggar-thyself policy that reduces domestic welfare and increases foreign welfare in the short term,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cross-country substitutability is high or low. In the medium term, it is a beggar-thy-neighbour (beggar-thyself) policy, if the 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is satisfied (violated). Under local currency pricing, a decrease in the domestic interest rate is a beggar-thy-neighbour policy in the short term, but a beggar-thyself policy in the medium term. Both under producer and local currency pricing, a monetary expansion increases world welfare in the short term, but reduces it in the medium term.  相似文献   

18.
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存在很大争论。本文通过对1650~1936年近三百年间中国的货币供给、货币制度和货币结构的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表明:18世纪货币量的充足供给推动了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为现代经济的成长准备了条件;近代时期的货币供给特别是纸币和银行存款快速的增长,则直接推动了近代意义的投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货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现代经济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arge currency depreciations among the crisis‐hit Asian economies varied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Inflation did not soar after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 of 1997–98 in most crisis‐hit countries except Indonesia where high inflation followed a very large nominal depreciation of the rupiah. The high inflation meant a loss of pric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key for economic recovery from a crisi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ss‐through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changes on the domestic prices in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 using a vector auto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the degree of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to import prices was quite high in the crisis‐hit economies; (ii) the pass‐through to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was generally low, with a notable exception of Indonesia; and (iii) in Indonesia, both the impulse response of monetary policy variables to exchange rate shocks and that of CPI to monetary policy shocks were positive, large,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us, Indonesia's accommodative monetary policy, coupled with the high degree of CPI responsiveness to exchange rate changes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inflation‐depreciation spiral in the wake of the currency crisis.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面对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了以央行票据为主要手段的冲销政策。持续的央行票据发行,在部分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也产生了高昂的成本,并可能威胁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在中美货币政策差异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情况下,随着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和存量不断增加,央行票据冲销成本越来越高,2008年之后发行的央行票据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可持续的界限。调整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适度增加3年期以上的票据发行比重,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冲销工具体系是摆脱对央行票据依赖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