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于忠泊等人(2011)提出的媒体关注市场压力假设,文章从盈余信息市场反应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市场压力的来源以及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文章发现,媒体关注增加了短期内盈余信息的市场反应;降低了长期内的盈余公告后漂移程度;而且媒体关注的这种效应在外部市场化环境较差的地区更加显著。媒体关注对短期内盈余信息市场反应的放大效应,对长期内盈余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作用,正是管理者所面临的市场压力之一,媒体关注通过影响资本市场而发挥外部公司治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行为金融理论,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既会导致公司正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也会导致负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比例越高的管理团队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管理团队的年龄越小越有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管理团队学历越低越有可能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对研究公司选择会计政策行为,治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乃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9—2011年我国A股市场变更审计师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媒体监督这一外部环境机制方面探寻影响审计师变更的深层次原因,并进一步考察了地方政府质量在影响媒体治理效应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1)来自媒体的负面报道会促使上市公司更换高质量的审计师;(2)政府质量会显著影响媒体的监督治理效力,在地方政府质量较低的地区,媒体监督对上市公司变更高质量审计师行为的影响被大大削弱。本文尝试从外部治理机制的视角提出对审计师变更现象的理论新解释,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媒体的监督治理机制和政府质量在公司治理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法律保护与IPO盈余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入"社会资本"这一社会学概念,首次从微观视角实证研究我国各省社会资本水平差异对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进而深入探讨社会资本与法律保护这两种外部约束机制在影响公司盈余管理决策方面的相互替代作用。结果发现:在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上市公司更不可能进行IPO盈余管理,而且社会资本与法律保护在公司IPO盈余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是可替代的,即在我国法律保护比较薄弱的地区,社会资本对IPO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作用更加显著;反之反是。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社会资本与法律保护替代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本文重点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对会计盈余管理的作用或影响,并就目前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特点和会计盈余管理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公司治理结构视角给出了完善会计盈余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以2002~200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因素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它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现有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不能对这种非效率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对如何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市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缺乏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全面整体多角度的论述。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对国内现有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寻求研究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玄文琪 《财政监督》2012,(23):23-24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果。本文运用社会比较理论,具体阐述了薪酬公平性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如何治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盈余管理是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了混乱。盈余管理的手段多样化,既可以利用会计手段实现盈余管理,也可以利用非会计手段实现盈余管理。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制度的缺陷、会计准则制度的缺陷、公司治理制度的缺陷,这些制度方面的缺陷为盈余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盈余管理的治理,可以从完善现行上市公司制度、健全会计规范和执行机制、健全公司治理等方面实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利用手工收集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地理距离数据和投资者持股比例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空间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空间集中度越大,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大,且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空间集中度能够通过审计监督、分析师关注对公司盈余管理形成显著的中介因子效应。总体而言,本文结果认为机构投资者彼此之间的空间关系能够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这为资本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释放监督作用提供了政策制定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出发点,主要考察存在于上市公司内部使盈余管理现象得以发生的机理.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结构和置余管理的涵义及其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框架,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盈余管理问题的发生.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与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相对短期过度自信而言,管理者更多地表现为长期过度自信;短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正向盈余管理,而长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3.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在董事和高管遭受民事诉讼时具有“兜底”效应,降低了董事高管的执业风险.选取2002-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在不同公司治理水平下,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会加剧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随着公司治理水平提高,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公司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减弱.  相似文献   

14.
尽管公司管理者有着各种各样的盈余管理动机,但是真正实施盈余管理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公司治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公司治理包括很多内容,本研究主要关注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两方面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来讲,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本文在分析如何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上,以2005至2009年我国上证180成分股为研究对象,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现正相关关系,董事会特征则受制度影响,具有双重影响。文章最后,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逐渐普遍的连锁股东现象,学术界对其发挥的效应是协同治理还是竞争合谋的讨论也越发激烈。本文从分析师盈余预测视角考察连锁股东如何影响分析师预测行为。研究发现,连锁股东能提高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降低预测偏差,减少分析师之间的预测分歧度。机制检验发现,连锁股东通过发挥协同效应和治理效应提高分析师预测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连锁股东的协同治理具有行业效应,因连锁股东形成的同行业企业群越大,连锁股东对分析师盈余预测影响越强;考察主体异质性发现,外资和机构型连锁股东对分析师预测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强,且连锁股东更能提高低能力分析师的预测质量。本研究从外部信息中介角度丰富了连锁股东的经济影响,提供了通过完善微观企业股东治理改善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社保基金作为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能否发挥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实现其社会效应愈发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从社保基金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前后公司盈余管理变化的角度来衡量社保基金持股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社保基金与其他投资机构者一样发挥了监督作用,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有效抑制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时发现,国有持股比例、公司规模对社保基金的这种治理效应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雅戈尔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雅戈尔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成因以及所用手段,发现雅戈尔公司主要通过操纵金融工具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还提出应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对策,从受益者目的、会计准则修改、加强监督等三个角度出发,提出治理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前行为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主题.本文笔者首先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其次阐述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监督或制约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三种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汪君 《时代金融》2013,(18):255-256
本文从"寻租"理论的视角,对银行监督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寻租"行为,导致这种"寻租"行为存在的根源是银行与企业签订的不完全债务契约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让银行面临着来自企业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本文进而基于博弈论的思想对银行监督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公式化的分析,分析发现,银行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并且发现银行的监督力度越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但是永远不可能通过银行监督的手段完全消除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田颖 《会计师》2019,(7):6-7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日益与经济、金融等交叉融合,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将管理者财务决策产生的原因引向非理性行为,更多的考虑管理者的背景特征。本文对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梳理,主要根据管理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任期等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阐述,以期为公司利益相关者识别盈余管理行为提供帮助,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管理者团队建设,并为监管部门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规范资本市场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