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谈金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角度对如何进行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金融体系创新的发展策略和构想。主要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延伸投资银行功能,完善金融体系;逐步实行混业经营,加快金融业国际化进程;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角度对如何进行金融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金融体系创新的发展策略和构想.主要包括:发展资本市场,延伸投资银行功能,完善金融体系;逐步实行混业经营,加快金融业国际化进程;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市场供需失衡、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日趋凸显。本文通过对绿色金融体系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面临的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政策体系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进而从政策创新、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等四方面全方位探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创新路径,为绿色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前提高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尤其是提高储蓄存款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传统储蓄函数的进一步扩展,构造了适合我国转轨时期特征的居民部门金融储蓄函数,并利用1976—1996年我国有关的实际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转轨时期,GNP水平、利率、金融深化、金融体系的规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影响居民金融储蓄的四个独立的、重要的因素;同时指出,我国要创造一个收益与风险匹配的金融环境,形成一种能够促使持续金融创新的体制,以保持金融市场对其微观主体的刺激和诱导能力,提高金融体系微观参与者的积极性,最终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戴相龙 《中国金融》1998,(2):4-8,14
为建立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而努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一、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肯定:几年来,我国金融系统积极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加强金融监管,改进金融服务,取得明...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演进带来了金融市场效率的革命,使其成为最具创新性和最具活力的金融创新业务。资产证券化的引入将对优化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和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具有深远的影响。资产证券化演进需要宽松的制度支持,制度创新是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金融监管是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以及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为保护公众的利益,就需要政府提供一种纠正市场失灵的金融管理制度,以管理和监督金融业,防止金融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风险资本是指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蕴藏着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聚合人力资本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特性使之与保守的传统金融相区别,它的发展推动了技术创新,重新构建了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过程,并促使新金融体系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胡浩 《西安金融》2007,(3):37-38
金融体系是指在一种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通过各种金融市场,完成其自身功能过程的场所。本文从正面和负面分析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图对当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进行一点研究。  相似文献   

10.
董龙训 《中国金融》2012,(19):80-81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鼓励微观金融主体积极探索和开展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无疑凸显了我国金融当局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决心。如何在鼓励和推动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活动的同时,有效控制由创新诱发的金融风险,进而维护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流动性过剩与多部门监管下金融创新发展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经济和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流动性过剩,加快金融创新是我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管辖权限分散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创新有其自身的特点。多部门分散监管的格局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为此必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和分散管理向市场主导与集中管理的最佳金融体系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12.
落后的金融制度必将导致金融发展的停滞或畸形状态,使经济增长受到来自金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开放经济形势下,金融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制约金融创新因素的讨论,对我国的金融制度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螺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他认为,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分工合作的关系。二者交替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螺旋式演化。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承担着新型金融产品“孵化器”的职能。  相似文献   

14.
科学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阳孝 《西南金融》2009,(11):39-40
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是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营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相结合的,资本充足、定位明确、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竞争有序、运行安全的,能充分满足"三农"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的金融体系。它是我国金融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现状的实际出发,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它创新和丰富了农村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改进了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探索和创建了多层次农村金融风险补偿体系和农村金融配套扶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弥  周也 《浙江金融》2008,(6):14-15
金融体系是我国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体系的协调创新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的问题。金融体系的协调创新就是对金融实践的不断探索和积累以致形成成果的过程,也就是对原有金融规范的动态适应,又是对它不断动态改进的过程。一、强调金融体系的协调创新的意义第一,协调性是社会、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关键。社会、经济、金融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他们之间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
论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冲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金融创新隐含的金融风险角度出发,从四方面深入探析了金融创新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可能产生的威胁,以期对金融创新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创新的经济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促使我国金融体系在改革前一片空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我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年平均8-9%的高水平,如果没有金融创新下的金融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支持,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为更好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对金融创新对经济的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金融创新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和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国要以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金融体系,为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文从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金融体系目标模式分析入手,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创新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范围来看,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各国中央银行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金融创新过程本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金融创新日益深化的趋势下寻求卓有成效的货币政策操作任重而道远。对于我国而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产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金融制度.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机构等方面都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金融体系的这些创新活动对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整个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居民.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各种金融机构的行为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梗阻问题突显。如我国自1998年以来发生了通货紧缩,为克服通货紧缩局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效果很不理想。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浪潮正在向我们逼近,面对创新所带来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变化,传统的货币政策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为避免在大规模的创新浪潮中不致出现宏观经济失控等问题,有必要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便能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直面创新     
常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来金融格局的走向,未来金融体系的构建,未来金融产品的构成,未来金融创新的潮流,将叠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