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大问题,推行农村劳动力季节性转移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农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面,而劳动力的市场化则是这些研究潜在的理论前提.由于农业耕作的内在特点,农村种植业内部就存在着劳动力交换的现实需要,这种需要却不一定通过市场来解决--事实上,解决这种需要的方式经历了一个由社会亲情网络到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过程.相应的案例分析也说明,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以及农户的劳动力市场观念的形成,有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农村的"零工市场"对于研究劳动力的市场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云南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南涧是滇西县城的一个典型,通过收集南涧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料,发现了制约南涧农村剩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从而对加快劳动力转移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等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构建和谐新农村等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虽然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但随着经济的复苏,今年各地"用工紧"、"招工难"现象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全面回暖。面对日益发展的"用工紧"、"招工难",如何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滞,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本文从金融的视角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为基础,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收集和掌握用工信息及农民工信息,为劳务双方提供能"结对"的就业信息;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展培训转移输出"一条龙"服务;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就地就业.  相似文献   

6.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资源短缺和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两大问题的同时存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如何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伴随着我国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如今,城镇化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这给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进程及相伴随的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中昊  曲长祥 《中国外资》2009,(10):177-177
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资源短缺和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两大问题的同时存在.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压力。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如何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研究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要从农村的基本现实情况出发,在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分配制度下,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完全转移,应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下的预期收入差距决定的劳动力转移区别开来。本文从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研究出发,探究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对劳动力转移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在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必然和持续的过程,劳动力转移趋势程度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敬琏(2002)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一环便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为推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统筹"以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化同步"发展战略,应该继续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所以如何确保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至关重要。回顾过去,"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农村劳动力已经获得大规模的转移"(蔡昉2007)。近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应定位为:劳动力转移应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充分利用,是保山这类西部边远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就地就近转移是实现保山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毅 《南方金融》2012,(5):27-31
本文以我国1984-2008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金融资源配置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总体上是相宜的,制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外贸依存度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促进作用,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因,金融是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的重要推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创新金融支持机制等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始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转移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转移能力”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转移渠道三方面进行解读,为增强劳动力“转移能力”,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制度变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大局的根本性问题,而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抓手在于让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中小城镇积极有序转移.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劳动者思想文化观念落后、劳动技能比较低下,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制度性因素制约劳动力的顺利流转等.研究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三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0年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工业强省战略的主要作用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贵州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二是贵州工业强省战略能够带来多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通过采集贵州省相关数据结合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规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劳动力转移经验,本文总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并认为我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转移滞后的问题,同时提出了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贵州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且以贵州为例可以推及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致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村家庭增收,密切城乡联系的重要途径。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伴随而来的是农村与城市间的阶层分化更加明显,而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因此,衡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的正负效应,进而探讨缓解城乡矛盾,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象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基本做法,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罗明忠博士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约束及其突破———“三重”约束理论范式及其实证分析》描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步曲:学艺、筹资、找工作的微观决策过程,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微观决策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劳动力转移理论主要有:刘易斯的  相似文献   

19.
动态传真     
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可享受财政资金补贴日前财政部发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规定:参加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各省示范性培训的人员,中央财政将按照平均每期每人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的重点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等。并明确指出,培训补助资金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财政为主。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存在着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