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问题银行法律处置措施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晖 《上海金融》2006,(8):61-65
完整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包括市场准入监管、进入市场后的持续性监管以及针对出现问题银行的处置措施。本文作者着重指出了我国目前有关问题银行法律处置措施和破产清算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就如何加以改进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为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奠定了基础,完善的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问题银行风险出清,进而维护银行系统稳定和有序竞争.存款保险制度在处置银行风险中具有稳定预期、防止挤兑、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等正向作用,但也存在市场约束弱化、道德风险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实施了存款保险制度,积累了不少可参考借鉴的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化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更加注重审慎监管与存款保险早纠机制的有机结合,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的市场化风险处置平台作用,健全商业银行风险退出处置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3.
刘莹 《福建金融》2009,(9):39-41
本文通过对欧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比较分析,寻求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可借鉴之处,提出银行破产监管机构的界定、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破产银行存款优先支付问题的明确以及银行市场退出的例外规定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事后监管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法律监管,它和预防性监管、事中监管一起,构成商业银行外部法律监管的全部内容,预防性监管是指商业银行设立前后,为保证其经营安全性、流动性,而对其设立条组织、业务范围、资本要求等进行规定和管理辐中监管主体对商业银行的整个营运过程依法进行监管;事后监管则是指商业银行的退出和危险管理机制,各国银行监管的一又一重要环节是事后监管,为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公众信心和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监管当局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银行危机处理制度,作为监管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以便将银行破产倒闭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这些措施通常是:(1)最后贷款人手段。中央银行对有问题的银行提供紧急流动性援助或借款安排,维持该银行继续工农业,常表现为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一般来讲,最后贷款人手段只适用于解决银行出现的暂时流动性困难,而不对那些陷于破产清算境地的银行。(2)并购,当有的银行陷入财务危机濒临破产时,中央银行估算破产代价大大超过社会随的限度,就采取措施,安排有关银行对其进行收购和合并,承担其债务,使其平稳渡过难关,以减少对社会的震荡,(3)接管。对那些经营管理严重失误或有违法违规行为,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的银行,银行监管当局可对之接管,以保护存款人利益,最大可能恢复该银行的经营能力,(4)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机构当投保银行经营破产不能支付存款时,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在此,着重讨论存款保险制度和我国银行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缺陷 首先,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呈现出分散性和原则性的特点.尽管现有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的接管、解散、撤销、破产都有规定,但规定过于粗略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比如<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涉及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条款仅有第38条、39条和第40条;而专门规定撤销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也只有38条.  相似文献   

6.
黄志凌 《金融研究》2015,421(7):45-59
由于银行具有很突出的外部性特点,破产的外部负效应明显大于普通工商企业,尤其是大型银行破产会带来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进而波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经济危机。经济学上的逻辑推理与经济发展史上的大量案例,都可以佐证上述判断。从实践来看,当银行面临技术层面或经济意义上的破产风险时,政府往往会不惜成本采取注资、再贷款、信用担保、购买资产等救助手段,不会动辄实施破产清算。另一方面,政府救助预期形成的银行“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以及纳税人为商业银行过度风险行为负责也被广为诟病。为有效平衡银行破产的风险和成本,应着眼于提升银行体系整体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通过完善银行破产立法、实施前瞻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改进“坏银行”救助手段和措施、优化银行微观层面治理,建立防范银行破产风险的多道防线,对银行破产风险进行层层拦截和有效缓释,将残余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从国际实践看,金融危机之后一套以预警和前瞻性管理为核心的“坏银行”预防、化解和有序退出的银行破产风险治理框架已初现雏形。完善银行破产风险治理和金融风险基础设施,既是当下中国金融改革的题中之意,也是下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压舱石。  相似文献   

7.
在新资本协议的高级内部评级法框架下,最低资本要求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然而,监管当局与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存在隐瞒其真实风险状况的动机,而监管当局审查和验证银行风险状况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可能导致银行持有的资本过少,从而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杠杆率限制可以降低有限负债下的看跌期权价值,提高银行净值,从而提高资本监管的有效性.次贷危机的教训也要求我国在实施高级内部评级法过程中应重视初始杠杆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变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实施银行资本监管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实施银行资本监管并不能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风险水平.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降低的原因,资本监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中会失效.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而对上市银行的收益或价值的评价产生变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环,随着《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我国问题银行退出走向市场化轨道,但是在风险预警、早期纠正、风险处置和司法破产程序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根据我国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的实践,参考国外有关经验,建议从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健全早期纠正机制、加快形成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和完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对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理财产品交易的不规范性问题日益突出,对其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因此,构建理财市场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现状提出构建监管部门、银行自身及银行理财协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尝试综合性监管模式、完善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监管力度、发挥投资者保护机构作用;银行自身主要负责风险内控机制的制订、建立理财产品交易披露制度;银行业理财协会负责理财机构评价体系、理财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及行业自律公约的制订工作,通过三方合力做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价值定位及有关市场退出的法律体系进行了梳理,探讨提出了我国存款保险机制的主要框架,对存款保险立法的四种模式进行了比较选择,建议尽快制定《存款保险条例》,并通过司法实践逐步完善存款保险机制与银行破产退市程序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缺陷首先,我国对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立法呈现出分散性和原则性的特点。尽管现有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的接管、解散、撤销、破产都有规定,但规定过于粗略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比如《银行业  相似文献   

13.
李艳丽  田鑫 《上海金融》2006,91(11):38-41
随着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建立商业银行破产制度,对有问题银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破产变得越来越迫切,但是银行体系的特殊性以及脆弱性又要求在引进破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作用,建立两者间合理的协调机制,通过内外约束机制在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同时,保证效率,为银行机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张成虎  孙景  陈靓 《金融论坛》2006,11(2):16-22
金融信息化的“双刃剑”效应,使其在给银行带来各种竞争优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各种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风险——银行技术风险。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针对银行技术风险的特点和危害,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技术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控制和监管体系。本文在借鉴了国外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的特点,设计了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包括评级模型、指标设计、指标权重设计和评级方法等,并指出在实施该评级体系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理财》2002,(12)
银行风险监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而日益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体系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监管由金融法规、人民银行监管及银行外部独立审计组成;内部监管体系主要指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银行内部稽核两种内部风险控制办法。在这套银行监管体系中,商业银行以外的独立审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它应发挥的作用与其现有的地位极不相称。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加强外部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建脆弱性核心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波动增大,但整体稳定.不良贷款与被解释变量银行体系脆弱性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越高,银行体系越脆弱.当前应重视不良贷款的反弹,降低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负面影响.运用宏观政策来化解不良贷款,通过完善银行监管、创建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来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理论与司法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武  李万业 《海南金融》2006,(12):45-47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支配之下退出市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从商业银行破产的前置程序、程序的启动以及清算程序的进行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构建一套区别于普通企业破产的,由行政监管部门主导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从而依法规范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破产风险和信用风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银行风险,并使用中国60家商业银行2008~2014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及同业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业业务有利于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是会加剧银行的破产风险;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加重,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能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会倒逼同业业务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但会扩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和破产风险。为此,应将同业业务纳入统一授信体系,并适度计提存款准备金和拨备覆盖率;应促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快更好的发展,建立稳定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要加强对同业业务资金投向和规模的控制与管理;金融监管部分之间应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监管同业业务。  相似文献   

19.
自2007年我国银行全面对外开放,国内银行的竞争压力空前增大.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监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随着银行监管重要性的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也将受到巨大的考验.做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使银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怎么才能实现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的有效监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点经验,将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金融信息化的“双刃剑”效应,使其在给银行带来各种竞争优势和利益的同时,也给银行业带来了各种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风险——银行技术风险。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已经针对银行技术风险的特点和危害,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技术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控制和监管体系。本文在借鉴了国外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的经验、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的特点,设计了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包括评级模型、指标设计、指标权重设计和评级方法等,并指出在实施该评级体系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