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和"一行三会"模式的分业监管体制,都没有将微型金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到有效的制度框架内,使微型金融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微型金融进行界定、剖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微型金融监管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推进我国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深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微型金融在大中型农村金融机构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下,填补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空白,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低收人群体融资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微型金融起步比较晚,国内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其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微型金融法律环境不完善、产品创新不足等因素而缺乏动力。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微型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成熟经验,做出我国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国际微型金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微型金融已经从传统的依靠捐赠资金和政府补贴的模式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发展理念的演变、微型金融领域的创新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微型金融的历史与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国际微型金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微型金融已经从传统的依靠捐赠资金和政府补贴的模式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其发展理念的演变、微型金融领域的创新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别研究金融集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将金融集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实例分析得到结论:金融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有促进又有抑制作用,不同市的金融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程度不同.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实行差异化的区域金融政策;引进和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对金融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切促进程度大的地区给予重视等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型背景下,科学选择金融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优化具有关键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提出经济转型与金融创新路径选择: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开展绿色金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消费金融,支持需求结构调整;开展分层金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发展县域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看,由于各区域的禀赋和成长路径等差异,会使得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技术成长过程以及宏观调控政策需求方诸变量的冲击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形成了区域金融发展不同的理论模式;从金融发展的实践来看,各国在区域金融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特征。本文在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区域金融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国别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高进 《银行家》2011,(6):118-119,7
宁夏自治区掌政镇的农村资金物流调剂中心是目前农村微型金融发展领域的重要创新,被誉为中国农村新型金融发展领域的"掌政模式"。本文以此为例,通过对该中心的调研与分析,探讨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微型金融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形式,微型金融在解决"三农"、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微型金融尚不完全成熟,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微型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如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构建微型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出微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作用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碳金融是促进国际合作、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地区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抢占碳金融战略高地以推动地区更好更快发展是必然选择.发展碳金融关键在于发展路径的选择.本文结合区域特点,针对西部地区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对该地区的区域性碳金融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陈一洪 《南方金融》2012,(11):15-19
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城市商业银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定位的必然要求。然而,小企业金融服务"高交易成本、高风险成本及信息不对称"的"两高一难"问题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阻力。行业金融依托于行业集群所创造的规模经济及信息外溢效应有助于化解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两高一难"问题。开展行业金融是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融入区域主流经济、发展配称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2.
微型金融的福利性与制度性冲突一直是金融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论文分析了微型金融机构的内生优势和外部制约以及外部商业银行发展微型金融的模式选择,认为通过政府金融制度创新能促进微型金融的福利性和制度性的融合。只有将微型金融的内生优势与商业银行和国家政策的外生优势联合起来,才可能共同实现我国微型金融的财务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进而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破解农村金融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微型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呈现差异化现象,哪种类型更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将组织发展能力、资源、承担社会责任能力引入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从事后的社会、经济,转变为事前的能力评价视角。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发现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NGO。因此,如果政府认同微型金融市场的竞争现实,将导致商业银行类型的微型金融机构的市场主导地位日趋强化,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关注微型金融机构的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推动各种类型机构的合作,推动普惠金融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村镇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完善微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微型金融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宏伟目标。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村镇银行为例,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探究角色定位,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村镇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形式,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完善微型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微型金融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宏伟目标。文章以烟台地区村镇银行为例,深入分析其发展现状,探究角色定位,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方五一  张尉 《海南金融》2011,(7):59-61,65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业绩斐然。但是随着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城商行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不仅是监管部门对城商行的定位要求,也是城商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以城商行如何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为研究起点,在对战略管理几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特色化、差异化是基于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建立的,是实现战略定位的手段而非目的。而金融外包、战略联盟是实现特色化、差异化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城商行的战略联盟模式进行了评析,指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联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本文最后对城商行如何通过金融外包、战略联盟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给出了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微型金融深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国际微型金融的成功模式和我国微型金融实践中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我国微型金融深化发展路径主要包括:构建多层次的微型金融体系,推进微型金融商业化进程,加强相关财政政策支持,加快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开展多元化的微型金融服务和产品等。  相似文献   

18.
微型金融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就得到了广泛发展,成为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对缓解贫困、扶持中小企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微型金融商业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型金融商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必要条件,最后探讨了我国微型金融商业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不仅会降低统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会加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针对区域效应问题,是否需要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操作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首先评析统一货币政策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影响的相关理论,继而结合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争,分析区域差异化操作的理论可行性。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十二五"时期公平和效率的战略选择和差异化操作已具备的现实基础,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现实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差异化操作需遵循的几个原则:差异化政策需针对落后地区的典型问题、注重区别对待以及把握好差异化操作的合理的度。  相似文献   

20.
顾建强 《新金融》2009,(8):59-61
本文通过对微型金融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农村微型金融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