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权结构能否影响控制权转移后企业治理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控制权转移的动态过程中考察了股权特征因素对控制权交易后公司绩效改善的作用。文章利用1997 ̄2003年总共249个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样本,通过wilcoxon检验等方法证明了控股程度不同的企业在控制权转移前存在显著的业绩差异,而控制权交易引起的股权集中度程度及控股股东持股份额的变化能够引起交易后企业业绩的变化,然而控股股东属性与企业业绩改善的关系并不显著,无证据表明法人股接管控制权后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效率。本文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控制权市场的外部治理效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控股股东角度探讨内幕交易在控制权转移中所发挥的作用。利用一个模型分析表明内幕交易起到了补偿控制权转移中控股股东所付出代价的作用,扩大了控制权转移交易的达成区域,使控制权转移事件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事件出现频率更高。在此基础上,利用上市公司(1997—2001)样本验证了:(1)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过程中存在内幕交易行为。(2)控制权转移中控股股东与内幕交易行为有关:控制权转移中控股股东付出越多,内幕交易行为越严重;原控股股东控股比例越高,内幕交易行为越严重;现金方式交易时内幕交易行为比非现金方式交易时更加严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由于控股股东可以利用内幕交易补偿所付出的代价,从而使得控制权转移易于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1997年起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热潮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0-2019年A股公司数据,本文从事前和事后系统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控制权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事前来看,控制权转移风险越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可能性越小;从事后来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通过削弱控股股东的“自救”能力,加剧股价下跌压力,增加其他股东减持公司股票的可能性等路径造成上市公司更容易被举牌、控制权更容易变更。国有产权性质和牛市周期会减弱上述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股权托管前后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的公司经营业绩指标对比,分析了股权托管的绩效.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东采取股权托管形式转移公司控制权,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托管后公司经营业绩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应当考虑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方式。企业控制权的配置方式不同,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的主体、目标、内容及方法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在分析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同配置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不同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方式对企业运转目标及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控股股东的企业及股权分散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点、企业目标及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韩京芳  王珍义 《武汉金融》2012,(5):39-41,71
全流通市场中的大股东交易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以2007年至2010年A股市场大股东交易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股权结构对不同类型大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正相关;而非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股权制衡度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现有股权结构对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显著差异又将导致未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徐龙炳  汪斌 《金融研究》2021,487(1):188-206
在股权质押的背景下,理性的控股股东会利用投资者的有限理性,通过增持向市场发送行为信号来提振股价,以缓解控制权转移风险。研究发现: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更有可能增持;短期内增持公告产生了正向的市场反应,其程度在非质押组和质押组间无显著差异;而长期来看,增持后质押组的长期股价以及经营绩效表现弱于其对照组,而非质押组则好于其对照组,说明股权质押下的增持并不是价值信号,而是行为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质押对增持的正向效应在高平仓压力组、低公司质量组、监管环境较宽松的欠发达地区更显著。拓展性检验表明,在考虑减持影响后,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更倾向于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和竞价交易实施净增持,并且管理层与其他大股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控股股东的增持行为。最后本文排除了传统增持动机假说对上述结论的替代性解释。  相似文献   

8.
杜勇  眭鑫 《会计研究》2021,(2):102-119
本文从股权质押的视角切入,基于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实体企业金融化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股权质押比例的增加,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先增后减.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进一步识别了在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与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动机.在金融化偏好检验中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更可能促使企业配置具有投机性的、容易变现的短期金融资产,从而规避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在经济后果检验中发现,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时,企业会持有更多现金以预防不利情况.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控股股东专注于企业长远发展和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负债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探讨了负债在股权分散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而在股权集中公司中负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影响,已有的经验证据相当有限。本文以我国国有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负债在股权集中公司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负债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私有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私有大股东通过负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程度高于国有大股东。本文提供了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所有权性质对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性质的PPP项目适宜采取不用的股权结构,对于经营性项目的社会资本绝对控股模式的股东治理,投资重要或者不可或缺的一方应该拥有多数股权;对于产出品为纯公共品的经营性项目的混合控股模式的股东治理,控制权应该由对产品价值判断较高的一方拥有;对于产出品为准公共品的经营性项目的混合控股模式以及准经营性项目的混合控股模式的股东治理,当产品公共化程度较高时,对产品评价较高的一方应绝对控股项目公司的股权;而当产品的公共化程度较低时,投资重要的一方应绝对控股项目公司的股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分析了交易特征和并购溢价对并购现金流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并购溢价与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正相关,转让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购买方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有信号作用。当控股股东将国有股权转让给关联方且股权性质发生了变更时,并购后现金流业绩显著降低。这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在新型委托代理关系中大股东利用股权转让和关联交易掠夺上市公司财富进而剥削中小股东。  相似文献   

12.
控制权私利的隧道行为和隐蔽特征源于信息的不透明.本文首次系统地从信息透明度角度,研究信息透明度与控制权私利的关系.研究表明,法律制度与媒体信息披露能够显著抑制控制权私利,企业每股收益和两权分离度与控制权私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总市值则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控股股东实施两权分离或者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攫取控制权私利;而扩大企业规模,则能够显著抑制控股股东攫取私利.  相似文献   

13.
刘星  刘伟 《会计研究》2007,58(6):68-75
本文通过扩展LLSV(2002)的模型,在监督与共谋的视角下分析了大股东之间分享控制权的治理模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利用2000—2004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不同股东性质的公司中,股权制衡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当第一、二大股东均属于非国有性质时,股权制衡难以发挥积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大股东虽然能够起监督作用,但也可能与控股股东达成共谋以分享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14.
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佟岩  王化成 《会计研究》2007,46(4):75-82
控股股东通常使用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收益(包括私有收益和共享收益)。在不同控制权收益驱使下,关联交易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也完全不同。本文使用2001、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发现,当控股股东持股在50%及以下时,更多通过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结果降低了盈余质量;而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50%时,偏好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共享收益,最终提高了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5.
邱杨茜  黄娟娟 《金融研究》2021,497(11):170-188
自2014年《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可能引起的控制权转移风险也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那么,有质押的控股股东是否会策略性地利用员工持股计划来缓解风险?本文利用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考察控股股东质押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影响。研究发现:前期控股股东有股权质押、质押率越高的公司随后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能性越大,该效应随着控制权转移风险的提高而增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短期市值管理是有效的,但并未显著提升公司长期价值,提示控股股东存在借其进行内部人利益绑定和市值管理的动机;进一步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下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6.
继万科股权争夺大战爆发后,控制权转移再次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我国控制权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现象,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控制权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举牌的手段来实现控制权转移也越来越频繁,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发现控制权发生转移会使目标公司股价发生变化,给股东带来超额收益,同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信息提前泄露的现象,使得投资机构或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内幕消息提前操纵股价的变动。  相似文献   

17.
控股股东被认为能够监督公司的管理和运营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控股股东也能够利用控制权牟取控制权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后者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控制权收益也有合理性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控制权收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评述,尝试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相关数据,本文验证了我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法律保护水平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超控制权收益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上市公司所处环境的市场化进程、法律保护水平与超控制权收益负相关。我们还发现对最终控制人的股权制衡程度越高,其所能获得的超控制权收益水平越低。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完善法制化水平,以及建立对最终控制人的股权制衡机制,对抑制控制性股东侵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家族控制权特征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股权集中体系中,控制权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最终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股权为基础,整理和计算了我国家族控制权及其现金流权;并从家族控制权的持有比例、取得途径、实现方式、内部结构,以及现金流权比例、管理参与度、所在地域差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家族控制权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后股权分置背景下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存在的缺陷--控制权配置的错位和控制权市场的失效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股权分置格局下,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机制截然割裂是导致"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控制权市场外部治理机能失效的根源所在.同时,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控制权内部配置以及控制权外部转移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分析表明,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控制权机制应当引入"股东实质平等"原则,以增强中小股东的行权便利性,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