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政策探讨》一文,通过对贷款拨备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 认为我国银行业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没有获得应有的税务减免,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及时足额计提各项贷款损失准备。据此,作者认为,应当尽快改革贷款拨备的税收政策和呆账核销程序。  相似文献   

2.
张梅 《福建金融》2002,(2):22-24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贷款呆帐准备金计提作出了规定,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计提要符合审慎会计原则,如何建立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呆帐准备金制度,探讨准备金水平评估的目标及评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银行贷款呆帐核销几个政策性问题的思考尹矣为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冲销贷款损失,增强银行发展后劲,各专业银行从一九八八年起,按照财政部、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的要求,提取了贷款呆帐准备金,并按要求冲销了贷款呆帐,经过几年实践,我们认为贷款呆帐准备金提取...  相似文献   

4.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和核销是金融企业会计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实现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谨慎原则,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和金融企业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分析各项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可收回性,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及时、足额地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建立贷款损失准备制度①。本文以截至2002年末四家上市商业银行年度报告为依据,分析各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以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  相似文献   

5.
王卉 《西安金融》2004,(8):57-57
贷款呆帐准备金是银行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计入当年损益的、用于弥补贷款损失、提高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种专项补偿基金。我国自1993年起,按照银行年初贷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贷款呆帐准备金。1998年1月1日起,改为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进行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帐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1999年,工、农、  相似文献   

6.
夏雯雯  徐黎 《税收征纳》2023,(10):19-21
<正>商业银行在贷款计提减值准备和损失核销方面存在税会差异,从而导致税务成本差异。本文以商业银行贷款税务成本为切入点,根据税务政策分析贷款从发放、形成不良到损失核销各阶段涉税风险点,以及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商业银行经营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英 《金融与市场》2000,(12):35-36
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我国于1992年首次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1998年,我国住房改革有了重大突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宽了个人住房贷款的条件,使得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近两年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个人住房贷款呆账准备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捷 《上海会计》2002,(8):35-36
一、建立个人住房贷款呆账准备机制的必要性。1.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风险。1998年以来,随着货币化房改的深化,住房建设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也逐渐开始向住房贷款倾斜。如在上海参与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市场的商业银行数量已从1997年的5家迅速上升至2001年的14家。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银行信贷资产总量的比例也呈快速上升的态势,截止2001年6月底我国开办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最早的建设银行已突破12%,工商银行也达到了7%。根据初步测算,按照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几大国有商业…  相似文献   

9.
方瑞峰 《福建金融》2013,(10):24-27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根据贷款损失程度计提的、用于冲抵贷款风险的准备金。本文介绍我国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监管和会计政策沿革,分析现行拨备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影响,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西班牙动态拨备机制的协调经验,提出协调我国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政策与会计准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荣国 《中国金融》2006,(14):61-61
2002年,人民银行印发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之后我国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历次调整均未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作出明确规定。目前,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建立并完善农村信用社“拨备制度”,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然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在缺少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的机制下,核销呆帐贷款损失作为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改善自身经营质态,优化贷款结构,增加收益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农村信用社适应竞争、增强资金实力和发展后劲,提高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海峰 《济南金融》2001,(12):33-34
本针对今年财政部制定的《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及呆帐核销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制定统一的呆帐准备监管指引;对呆帐准备给予税收优惠等。  相似文献   

13.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是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重要的一种,是建行的特色业务和服务品牌。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但存在的问题及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和忽视。要持续快速发展,须理顺、解决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分析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着重针对二级分行如何发展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提出思考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吴焕亮 《新金融》1995,(7):22-23
国家对不能收回的贷款列为呆帐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是:借款人和担保人经依法宣告破产,进行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借款人死亡,以其财产和遗产清偿后,未能还清的贷款;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助,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符合上述情况之一,才能报经各银行总行批准在预先按规定比例提取的呆帐准备金中核销。被核销的贷款还应表外登记,注意清收。  相似文献   

15.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基本情况 (一)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1.呆帐准备金信息质量不高 我国的呆帐准备金属于普通准备金的范畴,计提方法和比例没有考虑到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内在损失,银行保持的呆帐准备金水平只与贷款规模大小相关.这种准备金制度,不符合审慎性原则,使得银行呆帐准备金水平明显不足,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真实呆帐量来说,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弥补贷款的内在损失,并造成银行利润虚增、税款垫支和现金流量减少,掩盖了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制度现状 198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呆帐准备金的暂行规定>(财商字[1988]第277号),规定专业银行从当年起建立呆帐准备金制度,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贷款计提呆帐准备金.其中工业、商业、建筑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按年初余额的1%在年初提取,进出口贸易贷款为1.5%,农业、乡镇企业、外汇、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贷款以及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贷款均为2‰.1992年财政部对上述规定作出修订(财商字[1992]第232号),规定呆帐准备金不分贷款类别,统一按年初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在年初以人民币计算全额提取,当年提取的比例为5‰,从1993年起每年增加1‰.1993年财政部<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财商字[1993]第11号)规定,呆帐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时,改为按年初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缺口及其监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璐  陈凡 《上海金融》2007,(11):45-49
贷款损失准备缺口是衡量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的重要指标。从整体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损失准备充足性在不断提高,账面损失准备缺口持续下降。但是账面缺口与实际缺口是有差异的。商业银行目前主要依据财政部和监管部门有关制度,实行预期现金流折现和风险分类基础上的原则性比例计提方法。计提范围和方法的科学性、风险分类和预期损失的准确性、资本充足率达标和利润考核是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产生实际缺口的主要因素。监管部门应通过明确表外信贷资产的计提、改进对折现率和预期现金流的测算、明确抵押物的处置方法等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分类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加强损失准备计提充足性的现场检查,建立激励相客机制等,促进商业银行充足拨备。  相似文献   

18.
孙天琦 《西安金融》2005,(10):19-23
香港现行银行呆坏账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1)与一些监管机构不同,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没有发出过对呆坏账拨备水平的正式指引,但是制度有效;(2)HKMA鼓励按个别贷款的实际情况计提拨备;(3)结合五级分类制定各级别贷款的具体拨备基准,并在特定时期有针对特定国家的国家风险准备;(4)强调五级分类的准确性;(5)要求计提拨备时对抵押品适当估值.HKMA经常对银行发出指引,列明银行就部分常见的抵押贷款(按揭、股票质押等)应遵守的最高贷款与估值比率;(6)一般准备税后处理,特定(专项)准备计入成本税前计提,银行与税务部门就拨备也会讨价还价。对我们的启示:(1)准确的贷款质量分类是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基础;(2)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税收待遇,商业银行和税务部门的讨价还价不可避免,金融企业也必须通过纳税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在特殊时期,可以考虑税收上的支持。同时要规范核销,提高核销效率;(3)可以研究针对特别国家和行业的特种准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研究针对特定行业贷款比重限制(余额占比、增量占比,即贷款的行业集中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农村信用社要加紧推进五级分类,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6)规范抵押品的价值评估、打折率、聘用外部评估公司、抵押品保险、价值重估、五级分类和计提时对抵押品的处置等,这需要各方的工作进入到更深的技术层面;(7)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指引,引导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必要的和规范的内、外部各层次数据库,积累有关数据;(8)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或者经济资本管理,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确保贷款损失准备能够覆盖预期损失,而其不能抵御的非预期损失能够被资本充分覆盖,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压力测试、制定应急方案等措施来应对异常损失。  相似文献   

19.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住房信贷业务迅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金融风险,须引起高度重视。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规模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的措施,促进个贷业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