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俐 《济南金融》2008,(10):19-21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它的存在使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本文结合我国信贷市场的特点,对信贷配给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货币政策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信贷配给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形成了巨额的超额准备金,另一方面造成了信贷市场的分割,其结果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在我国表现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所形成的"惜贷现象"阻断了货币政策向融资企业的传导;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难以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体.从而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较差的后果.解决此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缓解信贷配给.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商业银行进行信息搜寻的激励机制,二是建立融资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得以转嫁.  相似文献   

3.
信贷配给理论研究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自由竞争信贷市场运行机制,为货币政策变动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途径提供了比传统理论更为丰富的论证。信贷配给的客观存在限制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发挥的传导作用。中国经历着从非均衡信贷配给到均衡信贷配给的过程,信贷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应采取组合的方式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更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意图,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相似文献   

5.
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新金融》2006,(1):33-36
本文基于1992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数据,运用LM检验和t检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及“阀值效应”,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在-0.08~-0.05之间。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阀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观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导致的,“阀值”和“阀值效应”的存在反映了信贷配给的强弱程度,“阀值”可以用作度量信贷配给程度的指标,它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6.
信贷配给作为国家货币政策传导工具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史的回顾,从信贷配给理论出发,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及其他融资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基于我国区域信贷市场的有效需求分析,提出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92年1季度至2005年2季度数据,运用LM检验和t检验,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以及“阀值效应”,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阀值”在-0.08-0.05之间。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和“阀值”的存在是由于微观信贷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导致的。“阀值”和“阀值效应”的存在反映了信贷配给的强弱程度,“阀值”可以用作度量信贷配给程度的指标,它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准备金需求的变化、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还受制于商业银行资本量、风险偏好以及信贷配给程度的变化。因此,强化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效果必须配合影响银行信贷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相似文献   

10.
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当经济处于信贷配给阶段,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效应更强。本文采用Hansen(2000)提出的基于样本分割的阀值回归估计方法,以阀值前后段回归系数的差异性来间接地衡量中国信贷配给的程度及其宏观影响。本文分别以1978-2007年、1978-1992年、1993-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阀值回归的实证结果都支持货币政策紧缩对经济有额外的正向影响,实证结果还发现我国信贷配给的程度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1993年后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信贷配给现状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下,信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目前我国区域信贷配给差异化现象相当严重,出现经济发达区域信贷配给弱化,经济落后区域信贷配给强化的空间差异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文章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异、信贷政策的一刀切、存款准备金率的区域一致性和利率实质上的区域差异性、信贷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信用环境差异等是造成信贷配给区域差异化的原因,正确认识上述原因,是有效消除信贷配给区域性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曲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了简要坪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贷配给均衡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建立了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均衡模型,模型表明在为不同的借款人提供由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组成的相同贷款合同的情况下,信贷市场存在稳定的单合同均衡,信贷市场的均衡在信贷配给点达到,因而从信息不对称和均衡的角度解释了信贷配给现象。  相似文献   

14.
纵观迄今为止的西方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理论,要么是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角度,分析信贷配给(或信贷配额)是政府对金融压抑的一个重要表现,要么是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角度,认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信贷市场上一种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  相似文献   

15.
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致信贷配给现象的原因有利率上限管制,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利率上限条件下的信贷配给会导致信贷市场低效率,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贷配给则是帕累托改进。通过信贷配给的效率分析可得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6.
信贷配给,指的就是由于报出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出清利率,存在对贷款的超额需求。西方学者对信贷配给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而信贷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运用,把研究推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也为现代信贷配给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中国2000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1季度数据,分别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构建货币政策冲击变量和产出模型来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是否有非对称性影响。实证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有非对称性,并且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信贷配给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均衡信贷配给和非均衡信贷配给两个方面,对信贷配给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给予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四川近年来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结构、存贷比、利率变化和机构网点变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共同起着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即使没有政府干预,信贷配给也将作为一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本文还对农村信贷市场影响信贷配给的政府管制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引导正规金融机构渗透农村信贷市场,建立普惠"三农"的金融体系提出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双重信贷配给,指我国信贷市场对国有企业的信贷偏向(非均衡信贷配给,McKinnon,1973)和基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造成的信贷配给(均衡信贷配给,Stiglitz和Weiss,1981)。本文采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1—2009年的数据,检验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双重信贷配给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入,民营上市公司遭遇非均衡信贷配给的程度减轻,而与信息透明度有关的均衡信贷配给的现象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