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二者对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和增强流动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用力度大,效果明显。自1984年以来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39次,仅2011年调整了7次,今年年初到现在下调两次,释放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会造成货币供给巨大波动,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银行资本与风险承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本文在D-L-M模型中引入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银行资本状况。接着利用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采用门限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入手,总结了风险定价模型效应、逐利锦标赛效应、思维定势效应和中央银行沟通反馈效应等四条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渠道,并以2004~201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呈负相关关系,即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随着存款利率水平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提高;同时中国银行的风险承担与GDP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具有显著顺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7年初以来,央行对银行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都进行了多次上调。使国有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由10%上调至17.5%;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7.5%上调到15%,均上调了7.5个百分点。同时,使存、贷款利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52%上调到4.14%;一年内贷款利率由6.12%上调到7.47%。央行这一系列货币政策对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抑制经济过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基层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营也带来了较大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辖区金融机构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5.
孙晔 《时代金融》2013,(24):121-122
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2003~2013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建立GMM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该风险承担渠道受银行审慎监管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拨备覆盖率与风险资产占比衡量的银行风险承担成负相关关系,流动性比例与其比成正相关关系。(3)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越高(监管力度越大)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风险承担影响的敏感性越弱,其中前三者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增加,而流动性监管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东  陈学彬 《金融研究》2012,(7):489+50-62
本文基于1998~2010年期间59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验证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假说。实证结果显示:(1)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收入和估值效应、收益搜寻动机、竞争效应3种子机制均存在;(2)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3)与传统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结论不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强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约束作用。为避免银行体系风险的过度积聚,政策当局可考虑银行业资本充足状况与宏观经济环境,搭配使用传统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弱化国内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是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和实现金融稳定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闫瑾 《河北金融》2012,(7):6-10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较为频繁。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中关键的一部分。纵观存款准备金率在二十年间的多次调整,每一次变动都有着其背后的经济背景和政策目标。因此,本文以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制为背景,先对我国近二十年准备金率的变动情况和主要影响进行回顾,分析了我国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的原因,并讨论了"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工具因素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出了"保持政策协调一致性"、"完善货币制度"、"改良外汇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经常性的一般性操作工具,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检验。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2008—2012年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有效性并不显著。为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及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应认识到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时滞,并积极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经常性的一般性操作工具,金融危机后中央银行22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检验。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协整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2008—2012年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有效性并不显著。为提高存款准备金制度及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应认识到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时滞,并积极推进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等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研究》2011,(9):78-78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央行和银监会都对银行监控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屡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有利于限制存贷款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程度,降低“货币乘数”,贯彻货币政策的意图。但在贷款依然是存贷款金融机构经营获利的主要方式、金融监管要求存贷比不得超过75%,1年期存贷款利率明显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种类和规模相当有限等条件下,如此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影响存贷款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资金安排和资金配置,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法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结果表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能引起贷款利率、信贷规模以及实际产出的变动,而政府控制通过影响利率的变动对产出也有积极效果,但对银行利差的影响不太确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内1999—2014年134家银行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在三种不同的利率水平下,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的运行以及监管政策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是否对银行的信贷产生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的利率条件下,我国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存在。(2)对大型银行来说,不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何变化,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会对银行信贷规模产生限制;对城商银行来说,当货币政策较为宽松时,监管政策趋严不会对信贷产生影响,但当货币政策趋紧时,此时若监管政策也趋紧对银行的信贷时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3)不管存款利率水平如何变化,监管政策不会对银行信贷产生限制。(4)对大型银行来说,在同一贷款利率水平下,监管趋严会降低信贷规模,对城商银行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启示政策当局应协调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注重银行微观特征,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发展和股市的疯狂增长,经济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现象严重.为此央行采取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以及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对其宏观调控,本文主要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方琴琴 《中国外资》2010,(18):31-32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发展和股市的疯狂增长,经济出现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现象严重。为此央行采取频繁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以及其它货币政策工具对其宏观调控,本文主要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应量及通货膨胀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郝佳文 《时代金融》2014,(8):171-172,182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从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两个渠道分析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股指的影响,接着采用将月度数据引入到实证进行检验并设置对照组的方法,通过对比得出了一些与理论不同但却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即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股指影响不大,货币政策存在一定的失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1~201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动态调整面板混合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基于泰勒规则构造的利差变量、M2年增长率、存款准备金率、中国银行业同业拆借利率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等5种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计量结果表明,除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作用不显著外,其他4种货币政策工具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中国显著存在,其中,利差变量的系数绝对值较大,作用效果较为突出。因此,货币政策目标不应只追求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同时需防范宏观金融风险及失衡的累积。  相似文献   

18.
在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情况下,支付系统发展提高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的效率,增加了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为达到相同的货币供给量目标,支付系统运行效率越高,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的基础货币可越少。此外,支付系统的发展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支付系统发展将弱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效果。本文还探讨了支付系统发展对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15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对法定准备金率进行了相当频繁的调整,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作为三大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已经被中国人民银行视为主要的货币调节政策来进行使用,相比较于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制度往往更加具有明显的效果,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市场起到一个强烈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同时对货币乘数以及基础货币的投放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影响。灵活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合理的控制宏观经济下的货币供应量水平、适度的调节整体经济的贷款规模、更好地稳定住整个市场的利率波动来使得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稳步并且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月金融     
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