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中国传媒科技》2008,(12):51-51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能源主要依赖进口。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能源供应受国际局势左右。为此,对能源供应的安全性极为重视。日本的建筑能耗占据全社会能耗约27%。作为一个主要依存国外石油能源进口的国家,在经历了1974,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后,节能技术开发和相关的节能法规建设都得到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中国外资》2005,(8):1-1
<正>1993年,甩掉“贫油国”帽子近30年的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现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时隔11年,2004年,牢记“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告别了粮食自给自足的时代,悄然跨入了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的商品进口额从200.2亿美元增长到5614.2亿美元,24年间,进口规模扩大了27倍,中国在世界商品进口国排名榜上的位次也跃居第3名。有人预测,未来15年内,中国的进口总量将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到2020年,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方面,石油为58%、铁矿52%、锰矿38%、铜82%、铅52%、锌69%。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需要国际资源支撑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论文针对进口安全问题,利用1992-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以中国棉花进口为研究对象,运用进口市场集中度、进口依存度、自给率、贸易竞争力等方法从控制力和竞争力角度对中国棉花进口安全程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中国棉花供求矛盾突出;棉花进口维持在较高水平;棉花进口集中度较高;中国棉花进口依存度逐步由“不安全”状态向“危机”状态转变;中国棉花的自给率一直处于“危机”状态;中国棉花贸易竞争力也较弱,棉花安全也处于“危机”状态.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一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它的稳定供应对一国安全特别是经济安全非常重要。多样化导致稳定性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本文借助产业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中的市场集中率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我国主要能源进口的市场结构,并进而计算出中国对各主要能源进口来源地的依赖系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三种能源进口市场结构高度集中,而且不同进口来源地能源的进口价格差异较大,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能源市场出口空间,不但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安全程度而且还能改善我国与某些能源出口国家在贸易谈判上的地位,降低能源进口价格改善能源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进口石油海运之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进口石油的海运之忧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困扰。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递增。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2010年将进口石油1.5亿吨,2020年将进口2.5亿吨。目前,我国进口石油中的93%是通过海上运输,而油运中的“国家队”船只仅占一成份额。在国际局势动荡、油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一旦遇上政治、外交、战争的“风吹草动”,中国海上石油运输通道还会畅通吗?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粮食供给严重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土地资源紧张,粮食严重依赖进口。随着国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贸易限制的增多,继续依赖进口面临危险,因此,农业“走出去”发展不失为一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基础雄厚,不少企业利用粮食种子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进口石油和其它能源产品的依赖。一组专家最近向美国国会表示,今后美中两国的利益有可能因为对进口能源的竞争而发生冲突。中国能源需求剧增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中国部主管杰夫里·洛根最近对美国国会众议院资源委员会表示,2000年以来,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剧增,  相似文献   

8.
卜林  赵轶薇 《保险研究》2023,(3):87-104
本文通过整合省级粮食进口数据并构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从中国粮食供给侧进口端出发,探究粮食进口规模、粮食进口价格和粮食进口渠道的变化是否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影响,并考察国内农业保障制度是否对该影响机制存在调节效用。研究结果表明:粮食进口规模的增加、粮食进口价格波动的减缓以及粮食进口来源国的扩展对粮食安全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财政支农和农业保险可以在粮食进口规模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国家粮食自给率,助力我国粮食安全水平。财政支农负向调节了进口粮价波动对粮食安全的削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但农业保险尚不能起到降低国际粮价对国内粮食安全冲击的作用。在国内资源稀缺性和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双重约束下,本文为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升粮食市场国内国外双循环互促动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关注石油     
自1859年石油工业在美国诞生以来,以石油为主的碳氢燃料替代了煤炭,一直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运行的“血液”。宏观上的国家发展、民族昌盛、制度稳定和战略实现,微观上的行业生存、企业延续、家庭日常维系和个人衣食冷暖,都离不开对资源尤其是石油的依赖。如果说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石油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未来十年中国将更加依赖进口粮食、油籽、肉类,这一趋势可能会抬高价格,并在全球农业产业催生更多并购交易。  相似文献   

11.
以粮食为基础的食品占我国CPI权重的32.79%。随着我国粮食进口的快速增长,粮食进口对CPI的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粮食进口直接影响CPI指数;粮食进口通过产业链条影响下游企业成本进而影响CPI;粮食进口通过示范、替代和心理预期对CPI产生影响;外资通过粮食进口控制重要粮食品种进而影响CPI。粮价为百价之基,因此,必须优化我国粮食进口格局,努力避免外资对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控制,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轻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CPI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注石油     
自1859年石油工业在美国诞生以来,以石油为主的碳氢燃料替代了煤炭,一直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运行的“血液”。宏观上的国家发展、民族昌盛、制度稳定和战略实现,微观上的行业生存、企业延续、家庭日常维系和个人衣食冷暖,都离不开对资源尤其是石油的依赖。如果说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石油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国内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需求量的90%,就是非常高的自给率.而中国政府长期以95%左右自给率作为底线。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十分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加重了国内资源消耗的压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未来国内粮食生产将越来越难满足粮食需求,粮食供需缺口将不断拉大。在立足国内粮食的基础上.实施虚拟耕地进口战略是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有利于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并可以提高中国未来的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石油,这种被誉为“黑金”的“工业血液”,悄无声息地流淌在国民经济的每一个细微毛孔中。多年来,中国这辆经济快车每每在加速前进时,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制约和瓶颈就显露出来。目前,虽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但石油需求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成为中国经济“向上之痛”。因此,如何应对石油危机,成为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一道必答题。  相似文献   

15.
杨夏 《中国外资》2011,(14):29-30
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主要以加工装配为主,即从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装配后再将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样的模式也决定了中间品进口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巨大,且中国的中间品进口及进口RCA指数对中国的制造品出口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主要以加工装配为主,即从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装配后再将最终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这样的模式也决定了中间品进口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经过数据分析得出,中国的中间品进口规模巨大,且中国的中间品进口及进口RCA指数对中国的制造品出口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能源贸易的角度探讨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能源安全的内涵以及能源贸易对于能源安全的意义,并根据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选取了7个重要的石油进口国,对其石油进口依存度、进口集中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和比较说明了我国的石油安全状况。本文得到结论认为尽管我国近年来石油进口依存度有所提高,但在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中仍处于中等水平:我国的石油进口集中度较低具备一定的抗风险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疆金融》2007,(5):I0001-I0001
能源供给完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社会经济首先要解决的战略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近六成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和非洲,经过波斯湾霍尔本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全球极其敏感地带运输到中国的石油,已分别占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60%和80%以上。石油供应来源单一以及主要通过海路运输,使我国能源安全面临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形成巨额外贸顺差的同时也因"地大物不博"而成为一个进口大国。中国对资源和重要原材料进口的预期,发生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品种类别之多,可能均为史所未见。这新一轮的能源进口不仅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保障,而且还有美元兑人民币逐步升值的有利条件。逢此时大量进口能源,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资源,而且扩大了中国的就业……  相似文献   

20.
媒体观点     
《黑龙江金融》2014,(1):8-8
《日本经济新闻》:中国贸易额跃居全球第一的差距中国的贸易额在自2002年开始的10年里,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增至1万亿美元,2007年突破2万亿美元,13年首次超过4万亿美元。据WTO统计,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至2013年连续5年稳坐全球最大出口国的交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和粮食的进口也出现增多,2012年中国的贸易额几乎与美国不相上下。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计算的2013年1-11月的贸易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