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邹新 《金融博览》2010,(2):22-25
又是一年新旧交替时。 2009年,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全年经济以一个漂亮的“V”型反转收官,完成“保八”任务已无任何悬念。  相似文献   

2.
2011年以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迹象,乐观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未来。。段时间将逐步企稳,未来30年仍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悲观的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持续减慢,更有甚者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硬着陆”。为此,笔者将详细剖析中国宏观经济的近期走势,分析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增长潜力,最后探讨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西南金融》2004,(12):60-6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宏观调控是拿非公有制企业“开刀”,“打压民营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也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适度放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记者:今年第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6%,是12个季度以来经济增长首次“破8”。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放缓,请问您对此如何看待?左小蕾:评判经济是不是放缓,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要分析放缓是否正常、合理、符合经济规律,而不能不经过对称信息的过程,单边说“放缓”。  相似文献   

5.
温州模式是国内区域经济和改革的三大代表模式之一(此外还有“珠江模式”、“苏南模式”两种)。关于何为“温州模式”,目前学术各界纷纷给出了许多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赵伟和杜润生的观点。赵伟提出了温州模式是一种“新古典区域工业化范式”;而杜润生认为温州经济是一种自发、稳定、可持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2月27日开始,全球股市经历了一周左右的普遍下跌,直到3月6日才出现明显反弹。这一轮全球股市振荡是在世界经济基本面未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流观点认为是对全球股市此前累积的投机泡沫的“技术性调整”,尽管本轮股市波动未酿成“股灾”。但造成此次冲击的因素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勇 《国际融资》2008,(12):30-32
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呢?有种侥幸的观点认为,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仅仅是外汇储备的缩水和金融机构投资美国次级债的损失,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很小或基本上没什么影响。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使中国经济在本次危机中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8.
一、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混业经营传统的关于金融体系的“机构观点”认为,金融行业的设立与机构的组织结构是相对固定的,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是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进行的。而默顿与博迪提出的“功能观点”认为,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更具稳定性,很少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金融体系的功能及竞争性组合方式决定了金融产品及金融机构的外在形式。因此,金融业的行业划分是相对的、动态的,金融机构的形式、金融业务范围和产品门类是可变的,它们都是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是和“技术观”相对立的一种观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关注愈益显得突出了,于是准则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规范了。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经济后果,在权衡技术性与经济后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既考虑技术性更考虑经济后果的公平、公正的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不平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顺差国庞大的"过剩储蓄"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却并不必然造成金融危机,而是同金融危机一样,根源于美国国内经济的某些扭曲。两者差别在于将危机的根源归于外因还是内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实证检验,否定了危机根源外部论,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美国房地产泡沫(美国国内经济扭曲的重要表现)在造成金融危机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杜春丽 《武汉金融》2004,(11):59-59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经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西奥多-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以后,人力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变得日益重要。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一种资源总称。从理论上说,根据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主导性的产业”。这一观点已获得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不平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顺差国庞大的过剩储蓄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却并不必然造成金融危机,而是同金融危机一样,根源于美国国内经济的某些扭曲。两者差别在于将危机的根源归于外因还是内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实证检验,否定了危机根源外部论,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美国房地产泡沫(美国国内经济扭曲的重要表现)在造成金融危机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汇管理》2004,(4):26-26
在关于经济是否过热问题上,厉以宁和萧灼基都对“过热说”不以为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指出中国经济有两个特点,一是怕冷不怕热,二是刹车容易启动难。他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可知,中国经济的抗寒能力比较差,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一点,各种问题马上都出来了,而经济稍微热一点却不要紧。萧灼基的观点是,当前国内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的看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提前消费是一种新观念,但提前偿还贷款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是一种老传统。有道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是一种最普遍的信用,而若能够提前偿还贷款则被认为是一种更高.更好的信用。也许是与国际接轨使然,也许是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缘故,过去被世人称道的“提前还贷”的传统美德,正面临新的经济伦理观的冲击和挑战,相反,按期还贷理所当然地成为不少银行奉行的一种不得更改的经济“硬约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客户提前还贷的原因及提前还贷收取利息作为违约金的法律性质,探讨使该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以达到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平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王紫 《中国金融家》2011,(11):150-151
他们在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中频频亮相,他们被外界视为商界的骄子,经济领域的成功人士。然而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却是他们动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年薪收入。因此,他们也被称作“天价年薪”一族。随着近一两年“天价年薪”从一种现象变为常态的时候,股权激励制度这个被认为是“天价年薪”缔造者的话题,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盛松成 《新金融》1995,(7):1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下称《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稳定人民币币值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甚至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保卫人民币”。正确、全面地理解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我们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法》的主要任务之一。我认为,《人民银行法》中的货币政策的目标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17.
滕泰 《国际融资》2020,(3):25-27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应更多地以长期眼光去看待当前的经济问题,要推动深化改革,创造新红利,要把握经济增长不平衡性和新经济的软性特征,要掌握软价值创造和软价值实现的新规律。这样才能顺应经济结构转型的趋势,创造更多的价值五大红利都在递减,但不必太悲观一年前几乎是同样的时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热议论的话题还是有没有“中国模式”以及中国模式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短短的一年以后,要不要保6%就已经成为学界热议的一个新话题。到底要不要保6%,观点有两派:一派认为应该保6%,一派认为应该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8.
一、对三种“两权分离”的不同认识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调整企业尤其是传统的国营企业产权,与此相应,理论界提出了三种“两权分离”观点:所有权(即本文所称的产议)与经营权分离,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分离,直接所有权与最终所有权分离。我认为这三种观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博览》2013,(13):36-3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6月中旬举行的海峡中小企业“成长上市”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在目前的水平站稳是大概率事件,再下一个台阶的可能性不大。巴曙松针对当前一些人看空中国经济的观点,指出“这是太过悲观的看法,这种可能性不大。”他认为,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逐季回落,  相似文献   

20.
1992年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政治经济学理论界围绕着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本文将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争论作初步的综述。学术界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相容的争论,观点针锋相对。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派别,各派之间的观点迥异,派别内观点也不尽一致。1.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够相容”的各种代表性观点。2.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能相容”的各种观点。3.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有矛盾之处、也有相容之处的观点。关于什么是生产要素,多数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除了传统经济分析中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以外,管理、技术等也应该纳入生产要素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