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科技的价值创造方式和经营模式都与传统金融存在差异,其对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生态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本文从资产端和负债端研究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作用途径。本文研究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资产端的风险承担意愿就越强;(2)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越高,商业银行负债端的风险承担意愿就越弱;(3)从动态演进视角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程度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4)从横向比较来看,相比于中小型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运用2011—2018年166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年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基于蚂蚁集团用户数据构建的数字金融普惠指数,实证研究利率市场化、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金融科技发展会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上升;金融科技在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资产风险之间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即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削弱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法进一步检验后,上述实证结果依然稳健.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模式,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实现多元化经营,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温信祥  苏乃芳 《金融研究》2018,460(10):38-54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逐渐进入“大资管时代”。大资管的发展使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逐步显现。本文对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进行了深入刻画,并建立含有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二元金融结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使我国金融双轨制日趋显著。由于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仍不规范,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高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未来需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一种理论认为,利率双轨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本文结论,双轨制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利率调控体系,下一步应加快利率双轨并轨,融合二元金融结构,进而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借助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基于2011—2019年152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效果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市场挤出效应,能够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第二,在银行资产端,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流动性创造;在银行负债端,金融科技通过市场挤出效应抑制流动性创造。第三,金融科技对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相对于地方性银行,金融科技对全国性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结论对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维鑫 《新金融》1994,(11):36-40
在“金融创新”的新形势下,银行的利率风险加大,资产负债管理的实际管理集中在控制其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缺口(GAP)上。“缺口”即利率敏感性是资产和负债之差。运用敏感性资产与敏感性负债的比率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如果银行资产负债的到期日(或重新订价日)相近,银行仍能在利率变化中保持利差和净值收益率的稳定,这种控制银行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和到期日的方法,就称为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Interest  相似文献   

7.
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对银行业的盈利模式、经营结构、资产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带来严峻考验。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2013年的数据,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银行风险及绩效评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水平与银行风险呈正相关关系,与银行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发挥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7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我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考察了在数字金融发展视角下经济政策波动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果表明,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且主要体现在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但会促进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基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主要是通过银行降低资本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违约风险承担,从而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于反映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移动服务、研发能力、软件应用和公司治理等水平较高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处在反映数字金融服务总体水平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地区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具有正向影响。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银行行为的重塑,包括调整分支机构数量、高管占比和高学历员工占比等。这三种机制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银行行为的调整会放大数字化转型对负债结构调整的正向影响。同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负债端结构调整的正向影响具有异质性,因银行类型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而异。  相似文献   

10.
村镇银行是国家引导和吸收民间资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制度尝试,是普惠金融和三农服务的"原子"单位。理论上,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激发金融主体活力,通过定价自主、市场细分可以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对于资产规模小、资金来源窄、收入渠道少的村镇银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实反映,村镇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期,出现了诸如负债成本升高、业务风险加大、盈利收入减少等发展困境。本文以荆门市5家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利率市场化对村镇银行发展的理论增益和现实差距,认为村镇银行未来在增强自身内控能力,发展多元业务的基础上,应该选择合作金融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非管制利率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客观上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对银行负债业务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银行应积极转变观念,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从总量和结构上实现资产与负债、规模与效益、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综合平衡,提升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易行健  周利 《金融研究》2018,461(11):47-67
本文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且这一促进效应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更为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除覆盖广度外,使用深度以及使用深度指标中支付、保险与货币基金这三个子指标均显著促进居民消费;(2)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机制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3)使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将数据集替换为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结论比较稳健和可靠;(4)人力资本差异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当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时,数字普惠金融对样本期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衣着、居住、日用品、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6)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仅仅促进了中低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而对高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却存在不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增加了家庭的债务收入比,因此在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需提防居民家庭债务的过度和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3.
使用中国3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研究中心构建的省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会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但存在异质性,其中处于发展前期的中小型及“规模扩张瓶颈期”的商业银行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影响较大;扩大银行体系规模有利于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信息效应在金融科技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中存在中介作用。为有效控制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银行应努力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范信息的负面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雨  李洁  尹志超 《金融研究》2018,461(11):85-97
本文利用中国P2P行业代表企业“人人贷”网络贷款平台的交易数据和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实证研究了房价上涨对P2P网络借贷市场上的借款利率所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上涨显著增加了P2P借贷市场上的借款利率。进一步分析发现,房价上涨对P2P借贷市场上生产经营类、买房类和其他消费类借款项目的借款利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增加效应在生产经营类和买房类借款项目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此外,基于异质性的分析还发现,相比于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对三四线城市借款项目的借款利率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发现,房价上涨对新兴互联网信贷市场的影响机制存在,这为相关部门制定房价调控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提供了参考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序推进,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持续扩大,传统的信贷资产和以债券为代表的证券资产正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配置方向,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研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在外生冲击的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金融冲击通过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影响实体企业产出的传导机制,发现以金融市场冲击和信贷政策冲击为代表的金融冲击能够带来扩散效应和非对称效应,会通过银行内生的资产配置行为扩散到两类企业生产中,对这两类企业的产出产生不同影响。此外,本文对上述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说明了上述传导机制的合理性及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序推进,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持续扩大,传统的信贷资产和以债券为代表的证券资产正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配置方向,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研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在外生冲击的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金融冲击通过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影响实体企业产出的传导机制,发现以金融市场冲击和信贷政策冲击为代表的金融冲击能够带来扩散效应和非对称效应,会通过银行内生的资产配置行为扩散到两类企业生产中,对这两类企业的产出产生不同影响。此外,本文对上述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说明了上述传导机制的合理性及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流动性监管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发现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的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短期内会显著降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长期会提高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流动性监管要求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即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在长期会提高资产回报率,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监管主要通过资产端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也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提升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了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成效,发现银行对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视程度与数字化创新正相关,并且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数字资产。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数字化创新促进了银行资产增长,降低了不良贷款率。银行规模小、财务杠杆高、融资约束程度高是制约数字化转型战略带来数字化创新的因素,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能够提高数字化创新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项及其综合视角系统地论述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在银行资产层面,资本账户开放导致资金流入、流出规模及频率大幅增加,从而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风险,并通过信贷需求摩擦机制对银行资产端造成风险。在银行负债层面,资本账户开放一方面通过拓宽海外投资渠道降低银行业零售存款吸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作用于不同金融周期阶段下的批发融资(国外借贷和银行间直接借贷业务)来影响银行杠杆,导致银行脆弱性增加,银行负债面临较大流动性风险。在银行资本层面,资本账户开放可能加剧银行股价波动,从而影响银行资本端风险,进而在风险共担效应下通过改变银行融资成本的方式影响银行风险。在银行业直接和间接业务关联而形成的金融网络中,上述风险仍会相互传染,进而推升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年报进行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结合2008—2019年我国92家银行面板数据,考察银行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能够提升经营绩效;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及成本收入比是银行金融科技影响经营绩效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规模更大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资本充足率更高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更有效地提高了股本收益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则不存在明显差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