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们对中外银行业的利差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较低。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I(DP)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利差(SP)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NP)之间相关性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影响利差变化的重要变量,并且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利差与其呈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关系。因此可能存在一个伴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利差演变路径,而我国正处于利差水平逐步上升的演变阶段,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水平还将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中外银行业的利差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较低。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IDP)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利差(SP)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NP)之间相关性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影响利差变化的重要变量,并且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利差与其呈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关系。因此可能存在一个伴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利差演变路径,而我国正处于利差水平逐步上升的演变阶段,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水平还将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存贷利差比较与银行业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利率体制及经济金融环境的较大差异,决定了两岸银行业存贷利差呈现不同的特征。整体来看,台湾地区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利差水平低,获利空间有限,大陆银行业存贷利差明显高于台湾地区。两岸银行业较大的利差差异为加强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双方应携手合作,分享盈利机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利率体系的合理化,利差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源泉,而银行利差作为衡量保持支付机制和中介作用所耗费的单位成本的尺度,其水平的高低会对银行运作及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而研究存贷利差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对我国短期融资券发行利差的风险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违约风险是我国短期融券发行利差的决定性因素,流动性风险虽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远非决定性因素.本文把实际的发行利差与通过Merton模型估计出的发行利差相比,发现 Merton 模型存在低估利差的问题.这说明Merton模型不仅没有考虑流动性风险,而且可能对违约风险也无法充分定价.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业利差水平的市场结构因素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白当伟 《上海金融》2007,51(2):20-23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业利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影响银行业利差的因素很多,其中市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业利差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市场结构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而讨论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其他因素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1—2018年在沪深交易所发生过交易的债券为研究对象,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债券信用利差,尤其显著降低了民企债和非上市公司债的信用利差;而且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越显著;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债券违约频频"爆雷"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减弱市场整体违约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名义利差、零波动利差和期权调整利差是国际上三种最主要的债券价值衡量工具。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三种利差工具的作用原理,并分析其优点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这些债券利差工具的真实交易数据,对三种利差工具进行实际测算,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期权调整利差是目前较为精准的债券利差工具。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融资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信用中介,做好跨周期风险管理实现稳健发展对牢牢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有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周期性发展的成因利差业务是造成商业银行周期性发展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大致可分为利差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截至2022年三季度,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差业务收入平均占比在七成以上,其中利差业务是构成银行业周期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银行存贷款利差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将利差分为事前利差和事后利差的基础上,本文全面分析了利差的决定因素,包括银行自身的因素、存贷款客户的因素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因素等,并对中国银行业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进行了比较。在中国,金融机构的最小利差为央行直接决定的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贷款利率所锁定,利差的决定外生于金融机构,也不反映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为了发挥存贷款利差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调节作用,我们应该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竞争。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决定市场的资金成本而不是利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利差的合理水平及其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彦 《上海金融》2006,(1):24-26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水平并对利差结构进行分解,并由此认为,目前我国银行利差基本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但是利差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对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演变历程的概览,还原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真实的利率风险环境和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揭示利率风险管控重点——利差的合理性,并探寻其忽视内含期权所致的真实利差偏差的重要隐患。实证分析我国存贷利差合理性的基础上,得出存在偏离真实合理水平的结论。由此,提出期权调整利差(OAS)模型,结合金融工程产品分解和期权定价思想,展示其操作流程与方法对比。所得调整后利差,运用于有效久期-凸度管理模型,形成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出了有关风险管理方法工具、银行业务拓展和市场数据系统建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86家商业银行1996—2012年的混合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股份制改革对银行实际利差的影响。第一,进行财务重组的商业银行,其重组之前的实际利差低于未进行财务重组的银行的实际利差。第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其在引入之前的实际利差低于未引入的实际利差;引入后实际利差短期内上升;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时间越久,银行实际利差越小。第三,上市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利差不具有显著影响,或者说影响效应尚未显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国际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利差指标——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利差指标TED利差,和货币市场与利率衍生品市场利差指标Libor—OiS利差进行了研究,TED利差是反映整体经济信用风险状况的指标,Libor-OiS利差则可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文章考察了两个指标的市场含义、历史走势和理论研究,并对其在金融危机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利差演进、利差层次与我国利差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李成 《金融论坛》2004,9(6):9-15
本文从金融学视角揭示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利差和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利差三个层次,并指出利差三个层次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作者对建国以来历次利率调整进行了综合系统分析,勾画出我国利差变化的轨迹,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人民银行对利差管理从无序逐步过渡到有序,利差体系从扭曲逐步得到矫正,在金融管制环境下实现了利率总体水平的国际化"磨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存贷款利差考虑商业银行收益因素较多,兼顾国际化竞争不足;邮政储蓄转存利差在体现政策性的同时负效应越来越大;再贷款利差调整频繁和扩张太快,透视出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16.
债券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防范债券信用风险是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探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机制检验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提升企业违约风险和提升发债企业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两条途径提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债券、国有企业债券及有担保债券,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债券、非国有企业债券及无担保债券信用利差水平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划分了日元利差交易的类别,并分别估算了三种不同形式下日元利差交易的规模,认为利差交易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资产交易,因此应高度重视资产价格波动对利差交易的影响,同时也应关注日元在利差交易中被大幅低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张彦 《济南金融》2006,(1):6-8,14
银行利差作为衡量保持支付机制和中介作用所耗费单位成本的尺度,其水平的高低会对银行运作及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对我国银行利差水平分析及利差结构分解,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银行利差基本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但是利率市场化中利差收窄的趋势将给我国商业银行运营带来一定的压力,未来需要促进我国利差影响的因素的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RAROC模型提出了一个存贷利差定价模型,认为存贷款利差与违约率、损失率、非利息收入比重、费用率、存放款比例和银行实际资金成本有关。利用我国的相关数据求出了各类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临界值,认为从实际利差来看,我国当前的存贷利差水平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20.
史永东  郑世杰  袁绍锋 《金融研究》2021,493(7):115-133
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一般公司债为样本,探究了中债估值跳跃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此说明中债估值对债券信用风险的识别作用。研究发现:中债估值跳跃能够显著提高债券信用利差,其中,中债估值上跳降低了信用利差,下跳提高了信用利差,且相对于上跳,下跳对信用利差的作用更大。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债估值跳跃对信用利差的作用在机构投资者中较大,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性较严重、流动性较差及违约风险较高的债券中也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债估值跳跃不仅包含了公共信息,还含有私有信息,并能改善股票分析师预测表现。本研究说明中债估值能够识别债券信用风险,具有信息含量,对于债券市场信息环境建设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