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吉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农村建设资金来源60%以上靠财政补贴,来自金融机构的扶持还不到1/3,金融对农村建设支撑作用明显不足。如农业贷款所占贷款总额比重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和2.5个百分点,而且主要靠农村信用联社这一地方金融机构。针对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结合金融支农现状,我们从金融机构、政府信用、产业发展等角度,力图探索一条适合吉林省省情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就目前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来看,离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让某些金融机构业务回归农村或发挥更大的作用,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改变信用社独立支撑资金需求的局面,涉及方方面面的体制与经营机制,不是很快可以解决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向这个目标努力,进行有利于资金流向农村、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资金需要的改革,另外一方面也应该把思路放宽,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支持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扩大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位,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长久的基础,为那些非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提供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刘伟林  刘俊 《中国金融》2006,(23):71-7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在财政资金难以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应该有所作为。当前,怎样调动和吸引信贷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形成财政、信贷资金配套支农的合力,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供给部门,如何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资金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已成为当前应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承德市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互助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着金融核心作用淡化、贷款萎缩、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等问题。为强化金融支持作用,必须采取坚持科学发展观、重新定位县域金融、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资金供给渠道等金融支农措施。  相似文献   

6.
朱江 《金融博览》2012,(20):13-13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建房、大宗商品购置等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农民在获取资金渠道上却存在“瓶颈”。民间借贷成本太高,大多数农民不愿“背包袱”。金融机构借款利息低是低,就是手续繁、条件多、不好贷。  相似文献   

7.
浅论我国新农村金融体系的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地重构新农村金融体系,就要完善农村银行体系、健全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服务,实现对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资金需求的网状覆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8.
何发挥财政与金融支农的合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关键步骤。县乡财政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和资金生产要素的主要供给者,直接担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任。笔者通过对目前化隆县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现状以及财政、金融支农相关问题的分析,探讨财政金融支农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下,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需求受到抑制,资金陷入恶性循环。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构建农村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意义及基本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尽快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作为农业经济资金生产要素供给的主要部门,应作为长期服务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地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实现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系改革与法制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大部分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相似文献   

12.
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使得现行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对金融的需求也将出现新的特点.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一方面说明农民的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的复杂性.要重新认识新农村建设对金融需求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聚集城乡闲散资金,构建一个成熟、高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景德镇市的两个试点乡镇为样本,对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全面测算了全市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并综合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寻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支撑就是金融,但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依然无法满足"三农"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这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本文试从现实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资金支持困境以及金融支持的法律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探讨不同的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并就如何通过有效的金融支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比较系统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阎庆民 《银行家》2006,(7):116-117
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村建设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对金融体系提出了巨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进一  相似文献   

16.
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新挑战1.科学合理地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科学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至少有以下含义:一是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对农村要充分覆盖,真正方便农村、方便农民:二是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要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功能相对齐全,互为补充:三是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要与农村社情相适应,金融产品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涉农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应充分考虑到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效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已经明确,要转换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这些重大决策,既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对金融业提出的具体要求。2.整合支农信贷资金来源,畅通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农村信贷资金分布在各个涉农金融机构,资金分散,原有对邮政储蓄的优惠政策增强了邮政储蓄机构对信贷资金的分流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信贷资金“抽水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受...  相似文献   

17.
论新农村建设与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的弱质性、农户的分散性、资金需求的大量性与长期新以及农村金融的整体运行态势等,都决定了政策性金融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现行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下,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却严重不足,政策性金融存在着机构体系不完善、资金来源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制度缺陷。因此,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应从完善政策性金融支农机构体系、拓展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政策性金融资金的使用效率等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关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支持“三农”的背景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金融机构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和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产品需求特点,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需要充足、均衡和持续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应该有所作为。本课题在分析天津市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情况的基础上,提出金融支持天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保定市经济发展战略为基础,从金融机构信贷支持、金融生态环境、融资渠道等三方面分析了当前保定市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完善信贷支持功能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改革完善金融服务环境、强化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等措施,配合保定市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