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4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重构建“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共上海市委八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认识,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新郊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完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指导当前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从而尽快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并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强有力的支撑。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金融创新步伐缓慢,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服务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经济规划的开局之年。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三农”工作列入重中之重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经历半个世纪的建设和经验积累,今年正式纳入我国“十一五”规划,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调查分析了延安市金融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首当其冲,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新农村开创良好局面的关键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嗣绕支持新农村建设这个课题,需要做的事情和研究的问题很多。笔根据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把握好“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基层央行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处于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农村社会保障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安全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指导思想创新、需要制度和体制保障,更需要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日前,经济日报记孙勇就财政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采访了财政部部长金人庆。  相似文献   

12.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四部分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调查“三农”情况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需求,研究提出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需要打造怎么样的金融平台和构筑怎么样的发展之道,以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农村信用社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笔者赴温州等三市七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发放问卷调查1万多份),通过调研使我们感到:新农村建设将使“三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打造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件也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的角度讲,几次提出新农村建设,都是引导中国农民追求美好生活,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从区别的角度讲,五十年代中期的新农村建设强调的主要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些变化,比如把私有土地变成集体所有,把个体经营变成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统一经营。另外,由于当时国力不强,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自己。这次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是明确的、稳定的,就是宪法规定的,农村将长期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此外,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具备了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给予更多财力支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加以推动,农村金融部门作为“三农”这辆前进中的机车的动力之源,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号召,“三农”问题已经提升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战略高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如何通过有效的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金融部门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而推广科学技术需要健全的农技推广体系支撑。2006年邯郸市财政在上年投资20万建设两个试点区域站的基础上,加大了投资力度,拿出160万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西南金融》2006,(7):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不仅全面深化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而且做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地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既是长期的发展方向,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