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储蓄率的宏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华 《济南金融》2004,(12):24-25
1999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稳定增长阶段。随着储蓄存款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拟从分析高储蓄率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对储蓄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刘杰  马众 《时代金融》2016,(6):139-14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民储蓄率和储蓄额也在不断增加,高储蓄支持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告诉发展,但储蓄率过高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研究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居民高储蓄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出化解居民高储蓄率的对策,对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我国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高位,但另一方面,“储蓄不足”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贷款购房者增多,居民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资金流入房地产部门,使得其他企业部门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利用2018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开展的江西省居民家庭专项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住房套数和房价预期对居民主动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套数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负相关,房贷支出加大压低了主动储蓄率;房价预期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正相关,并且房价预期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一正一负”的作用力不仅吸收了居民当期消费,也透支了未来的居民消费。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造成居民“储蓄率高”与“储蓄不足”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储蓄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高位,但另一方面,“储蓄不足”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贷款购房者增多,居民用于归还自身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多,资金流入房地产部门,使得其他企业部门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本文利用2018年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开展的江西省居民家庭专项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住房套数和房价预期对居民主动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住房套数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负相关,房贷支出加大压低了主动储蓄率;房价预期与居民主动储蓄率显著正相关,并且房价预期的影响是异质性的。“一正一负”的作用力不仅吸收了居民当期消费,也透支了未来的居民消费。资金过多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占了实体经济发展资源,造成居民“储蓄率高”与“储蓄不足”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5.
居民储蓄率是居民储蓄与国民收入的比率.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居民储蓄率低,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到2007年,中美两国居民储蓄率分别为37.94%和1.72%,差距高达36.22%.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巨大差异,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收入机构、经济体制、民族文化、人口年龄结构等原因,而且与所在国金融市场、工具、机构、体制的发展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6.
乔虹  宋宇 《新疆金融》2010,(1):17-35
<正>一、中国的储蓄率和全球经济重达平衡中国的高储蓄率一直支撑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储蓄在中国是一种美德。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耕三余一"的习惯,以备灾年之需。这一勤俭储蓄的传统似乎在最近20年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的总储蓄率已经升至历史最高水平,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高储蓄率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为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提供资金,避免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引入预期寿命,验证预期寿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通过数理推导证明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然后以居民储蓄率为切入点,探究预期寿命是否会通过影响居民储蓄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最后在实证分析中,得出预期寿命对中国居民储蓄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预期寿命延长一年,将会促进中国居民储蓄提高约0.289个百分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13%。以上内容为研究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多元函数模型建立居民储蓄率与工资增长率,利率、通货膨胀率、人口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各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找出中国银行储蓄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居民储蓄率是居民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居民储蓄率低,中美居民储蓄率差异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到2007年,中美两国居民储蓄率分别为37.94%和1.72%,差距高达36.22%。中美居民储蓄率的巨大差异,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民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我国利率变动对储蓄的实际影响与古典经济理论不相符合,于是有很多学者试图运用现代经济理论来解释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居民储蓄与利率的关系.李维、毛端懿等对1978-199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没有敏感性.自钊、魏中许认为利率水平和储蓄余额存在显著负相关,以利率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失效.操华波则认为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名义利率对储蓄率有微弱的负效应,实际利率对储蓄率则有不显著的正效应.占云生认为我国的利率对储蓄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些研究被解释变量的选择上,往往选用全国居民总储蓄额,忽略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化程度差异;而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也没有考虑贷款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数据的选用上常常采用跨度较长的年度数据,使得模型的拟合程度存在一定的同题,模型对现实的解释也就显得有些牵强,因而缺乏指导性.本文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角度,采用季度数据,研究存贷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国内有效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近年来始终不振,表现为居民消费率的不断下降以及储蓄率的不断上升,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现象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和现状,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依据1992~2013年的数据,从多个维度对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居民储蓄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中国的高储蓄率,这其中,中国居民储蓄规模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让人关注与担忧。但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转型与结构升级,大量的居民储蓄规模逐渐凸显了其负面效应,如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会更容易形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基本原因,也是因为我国储蓄率过高。随后本文分析了居民储蓄规模持续多年高增长的各种因素,并在结尾处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储蓄的微观机理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储蓄率产生的微观机理,以及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高储蓄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储蓄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储蓄率由利率、收入、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共同决定,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背景,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多种多样。高储蓄率对经济的发展有利也有弊,要让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就要将储蓄率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结构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这势必会对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储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行为人的储蓄决策,并基于2000-2021年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系统GM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老龄化对于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以正向效应为主,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提高储蓄率水平。由此本文认为,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发掘银发经济潜力,以及完善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增长率可以更好地降低居民储蓄率,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储蓄总额及总储蓄率占GDP的比重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我国高储蓄率现状,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水平之高、速度之快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探寻我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原因,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如何作用于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结构作用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广义系统GMM方法分别对全国样本、东中西分区域样本进行了参数估计分析,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城镇化率等角度分别分析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最后得出构建长效配套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支持老年服务化发展、协调区域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天鸽 《云南金融》2012,(3X):79-79
近年来,我国居民存款储蓄总额及总储蓄率占GDP的比重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我国高储蓄率现状,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民储蓄是我国动员和集聚生产建设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本文试图对我国人民储蓄带规律性的特点作一浅探,就教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人民储蓄稳定增长的规律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储蓄一直是稳定增长的。从城镇储蓄余额的增长绝对数与个人储蓄率的上升幅度来看: 年度城镇储蓄余额(亿元) 年度个人储蓄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探讨了中国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以及居民储蓄在其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最快.而在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同期水平;从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来看:居民储蓄始终是国民储蓄中最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居民储蓄倾向却增长明显,从而导致居民部门储蓄率的基本稳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