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金融》2002,(1):49-51
银行结售汇业务不仅是银行代客户办理本外币买卖的业务,而且是国家赋予商业银行的一项政策性业务,是当前我国外汇管理的一个着力点.银行结售汇业务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的国际结算等外汇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依附于外汇管理的政策性业务,而非完全的商业行为.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以后,外汇指定银行从结售汇业务中赚取稳定的手续费和买卖差价.而结售汇差额通过结售汇头寸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直接由国家外汇储备予以平补,因此,国家承担了市场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外汇指定银行在代客户办理本外币买卖的同时还必须承担执行外汇管理法规,审核客户外汇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外汇资金非法流入、流出的管理任务.  相似文献   

2.
运用1997-2015年中国186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即银行风险承担在货币政策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对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都会产生影响.采用四种货币政策度量指标、两种银行流动性创造度量指标和两种银行风险承担度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以上结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和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都会受到利率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即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会有所减弱,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也会降低.  相似文献   

3.
本文实证研究使用资本市场法(Capital Market Approach)和14家中资上市银行的股价数据,发现银行规模和其外汇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可能反映了国内大型中资银行更多的外汇操作和交易头寸,以及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客户风险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大量间接影响。虽然内地银行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程度仍低于香港同业,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外汇风险高于香港银行,而且大银行的外汇风险为负数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将降低这些银行的股票价值,从而损害银行业表现。由于股价下跌一般反映违约风险上升,因此应密切监测人民币升值情况对内地银行违约风险可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外汇监管模式的转变,现行银行结售汇业务监管模式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银行结售汇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已成为当前国家外汇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当前银行结售汇市场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银行结售汇相关法规、整合银行结售汇业务系统、构建银行结售汇监管体系三方...  相似文献   

5.
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的出现满足了银行外汇业务自主化的需要,为银行外汇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拓展空间。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对银行业及涉外经济的影响,深入剖析外汇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行业体制改革逐渐开展起来,外汇管理工作也随着不断的改革而开展起来,银行的结售汇管理工作是外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伴随着我国外汇管理模式的革新和监管模式的改变,我国现行的银行结汇管理模式已经不是特别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因此如何做好银行结售汇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成为目前银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的阐述了银行结售汇管理的概况,以及目前结售汇管理工作中主要的困境,以此为基础总结了改善银行结售汇管理工作的对策,希望对银行结售汇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流动性监管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发现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的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短期内会显著降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长期会提高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流动性监管要求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即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在长期会提高资产回报率,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监管主要通过资产端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8.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3~2013年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建立GMM广义矩估计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该风险承担渠道受银行审慎监管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拨备覆盖率与风险资产占比衡量的银行风险承担成负相关关系,流动性比例与其比成正相关关系。(3)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越高(监管力度越大)的银行,货币政策对其风险承担影响的敏感性越弱,其中前三者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增加,而流动性监管削弱货币政策对风险承担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可能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并导致资产流动性结构恶化,而这些因素构成了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潜在动因。本文以2012年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的银行数据为样本,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机制检验表明,主动风险承担的提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恶化及资本充足水平的降低,是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进一步检验异质性特征,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主要促进了银行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并对全国性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本文不仅基于银行微观行为深化了对存款保险制度影响效应的认知,而且拓展了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研究视域,对进一步优化存款保险制度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7—2016年A股上市银行为样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上市银行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以及政府监管约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上市银行购买董责险会显著地增加其风险承担水平,但如果政府加强对上市银行的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这种促进效应将减弱。相比大型商业银行,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更为突出。结论表明,在法律体系与诉讼制度尚未完善的资本市场中,董责险并没有激发更多的股东诉讼,反而使股东诉讼对管理层的监督惩罚效应下降,提高了上市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2.
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发挥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7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我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考察了在数字金融发展视角下经济政策波动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果表明,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且主要体现在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但会促进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基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主要是通过银行降低资本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违约风险承担,从而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于反映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移动服务、研发能力、软件应用和公司治理等水平较高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处在反映数字金融服务总体水平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地区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银行要提高对不良贷款考核的容忍度,表明疏通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已成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问题的重要方面。对此,本文考察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两阶段传导环节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梗阻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显著提高了银行风险偏好水平,且风险偏好的提升会使银行有更强的信贷反应。第二,银行流动性囤积显著抑制了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偏好的促进作用,显著弱化了高风险偏好银行的信贷行为。第三,“梗阻效应”在区域性银行以及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刻画出银行普遍进行流动性囤积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形成的“梗阻效应”,为了破解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困局,应更加重视银行流动性囤积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流动性固积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7年中国166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固积水平及3种影子银行数据的测算工作,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影子银行及其监管政策对银行流动性固积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无论采用何种影子银行代理变量,影子银行对银行流动性圈积水平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则会弱化影子银行对银行流动性围积水平的负向影响,使得银行中流动性囤积水平上升从而影响到流入实体经济,这可能也是近年来造成实体经济“融资难”等问题的原因之一。结合监管政策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监管弱化影子银行对银行流动性固积水平的负向作用效果仅在中小银行、低资本充足率的银行中存在。对此,本文认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持“堵中有疏”的态度,可能会更有助于缓解当前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13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三季度39家上市银行的微观数据,从银行竞争的角度实证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宽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立场提高了银行主动承担风险的水平,银行竞争程度的上升提高了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效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更多的是通过大型银行发挥作用,且就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效果而言,大型银行强于小型银行;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在经济增速较快的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即使在经济增速较慢地区,银行竞争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也存在促进作用;在经济上行期,银行竞争会促使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更为畅通,传导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在深化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和采用结构性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背景下,鼓励银行业竞争将有助于提高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外汇收支余额变动对央行外汇储备的影响主要通过现行的银行结售汇数据加以体现。以往对银行结售汇的分析是具体研究结售汇报表中具体科目(如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等)变化情况。本文则试图将进出口贸易差额、投资差额、外汇存款余额当月变动量作为银行结售汇分析的量化指标,建立长期协整模型,对全省银行结信汇的时间序列月度数据进行定期监测研究与定量预测分析,重点分析以上三个变量对银行结售汇数据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郭自强 《河北金融》2013,(11):50-51
当前,银行结售汇数据已成为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国际收支均衡管理的重要决策依据。因此,积极探索银行结售汇统计现场与非现场核查方法,确保银行结售汇数据的真实性迫在眉睫。本文结合辖内实际情况,对当前结售汇统计现场与非现场核查方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行政化与市场化:渐进改变中的银行结售汇制度 1994年我国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并轨运行,开始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通过银行与客户的结售汇业务及银行间外汇市场,生成人民币汇率。该制度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市场运作特征。即由外汇市场上存在的人民币与外汇的供求关系决定人民币兑几种主要货币的汇率水平。二是行政管理特征。银行结售汇制度是我国外汇管理的着力点,通过结售汇制度的松与紧,政府可以调节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以及民间外汇的存量,因此外汇市场的供求是有管理的,而不是自发的,真实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7~2016年中国53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银行融资流动性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以及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对风险的影响,得出结论:短期流动性风险较低的银行风险承担较大,但NSFR监管通常限制银行在资金流动性风险较低时承担更多风险,且NSFR对区域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在改善银行流动性的同时,可以采取NSFR监管来限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引导银行稳健运营,但同时应当针对不同类型银行采取差异性的流动性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外汇局对银行结信汇业务的日常监管,主要依据银行报送的结售汇统计报表进行。由于该报表数据准确性差、信息量少、实效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汇局对银行结售汇业务的监测,影响了外汇管理工作的效能。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经济、高效的结售汇逐笔统计体系,提高结售汇业务日常监管水平,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