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金融体制的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正在成为国际潮流。国际金融市场急剧扩张,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跨境发展、竞争激烈,金融业进入新的阶段。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只有积极稳妥地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金融效率水平,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壮大我国的金融行业,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本文针对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正在成为国际潮流。国际金融市场急剧扩张,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跨境发展、竞争激烈,金融业进入新的阶段。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只有积极稳妥地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金融效率水平,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壮大我国的金融行业,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本文针对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任清飞 《中国外资》2011,(21):9+11-9,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上和金融服务的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我国的金融体制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以金融支付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在对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希望对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卢学勇 《中国金融》1998,(11):19-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突出。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金融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央银行调控和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政策性金融及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组成的新的金融体制。目前,金融体制改...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导致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今金融体系的低效率运行,不但影响了其自身的安全和稳定,还阻碍了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现在分析一个地区的金融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海南省,其金融效率如何,金融机构效率又是如何,这些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结合海南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光大、深发以及农信社八家金融机构1990~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海南金融机构的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金融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市场信息化的到来,尤其在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攻坚期、经济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的背景下,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弊端逐渐凸显,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试图以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进一步分析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及有针对性的提出对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秦宜 《中国外资》2008,(8):124-126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行了计划体制,金融业也不例外.正规的金融市场被取缔,金融机构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充当中央银行,又是唯一一家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以后,原有的一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渐渐恢复,还开设了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到1997年底,全国单是银行、保险系统的总行、总公司已有12家,机构总数已达171601家.职工总数已达2187331人(《中国统计年鉴1998》)。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金融业纷纷抛弃分业体制转而实行综合体制的主流趋势下,尽管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和技术条件还不允许我国近期实行综合金融体制,但从发展的观点看,开放的中国不可能在金融制度方面长期游离于国际金融制度之外,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必须要走上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道路。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我们有必要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研究。对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必要性、途径及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等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卷首语调统工作的蓝图随着《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贯彻落实,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金融体制。在新的金融体制下,中央银行要通过货币政策的科学决策、调整和实施,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而实施货币政策的科...  相似文献   

11.
构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的必然选择20世纪中后叶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由金融机构间跨行业、跨国界收购与合并而形成的金融机构集团化经营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市场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对保障金融安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内企业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  相似文献   

12.
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需要 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转换人民银行职能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决定金融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之后,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监管,维护金...  相似文献   

13.
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及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一些重大突破,尤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其中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累积已经比较严重,因此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制度和良好的金融秩序。实行垂直管理的金融体制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重大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正确认识金融机构垂直领导,各级金融机构也要处理好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关系。实行垂直管理的金...  相似文献   

15.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微观金融体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金融体系已经提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在存款保险关系中,作为投保人的是各家存款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的运营状况直接决定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反过来也影响着存款金融机构的运营状况。因此,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需充分考虑到我国当前金融微观环境,尤其要关注农村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监管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司王兆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金融监管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能削弱经过15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机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不仅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所有制成份已经多元化,而且,金融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宏观货币调控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厂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增强,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全面总结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对理清改革思路,保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刊编辑部与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推出了“金融改革开放30年”,从宏观货币调控、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历程出发,总结了三十年的基本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此专题纪念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金融改革及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入世之后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来讲,无疑是一种“催化剂”,势必加快我国金融业商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非制度金融是指游离于现行法规制度之外的金融活动。一般认为在正规金融体制外运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都为非制度金融。而正规金融体制内运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称为制度金融。非制度金融在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解放后曾一度消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再度出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非制度金融的发展日益兴盛。目前在我国呈现规模庞大、形式多样、利率较高等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金融体制设计,从开始发展就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虽然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也由原来的分业经营慢慢走向混业经营的道路,日益与国际金融接轨,但是现行的金融机构体制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陷。一、我国证券、银行、保险行业的机构设计特点(一)我国金融机构具有以下特点。1、我国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具有高度相似性。目前,各商业银行所开办、经营的各项业务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