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金融风险已经有所显现。将资产负债表分析法应用于区域金融风险研究,以辽宁省为样本,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对辽宁省的金融和企业两大部门整体的运行状况分别从期限错配、资本结构错配、货币错配和清偿力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结构性的风险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金融部门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和清偿力问题较为突出;辽宁省企业部门期限错配风险虽然较高但有下降趋势,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可控。最后在政策层面提出从构建资产负债管理和监管框架、促进金融产品创新等建议,防范我国区域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2.
资产负债表分析法(Balance Slleet Approach)是IMF开发并致力推广的宏观审慎分析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首次尝试将该方法运用于我国的区域金融风险分析.通过建立包括公共部门、政策性银行、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大中型企业、私人及小型企业在内的六部门资产负债表头寸矩阵,全面考察了2005年至2009年被考察区域的宏观经济金融各部门在期限错配、清偿力和资本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并指出地方法人银行的期限错配、金融部门债权过于集中及大中型企业杠杆率提高等问题可能加剧区域经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资产负债表错配风险的含义,然后对资产负债表的期限错配、货币错配和资本结构错配等三类错配风险的衡量指标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实证测算了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三类错配情况,并与美联储、日本银行、欧洲央行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存在严重的债权型货币错配和资本结构错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范本,在编制出武汉市账面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将或有权益分析法具体应用于武汉市的四大部门,分析武汉市金融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公共部门的资本结构合理,违约风险较小;金融部门的账面资产负债率和或有权益资产负债率都很高;企业部门的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大;家户部门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小,但应注意其负债结构。  相似文献   

5.
债务期限结构错配是我国许多企业出现流动性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现有商业银行信贷期限结构错配和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的金融背景下,我国企业很难解决或缓解债务期限结构错配现象,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债务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以免不断积累财务风险:  相似文献   

6.
硅谷银行因流动性不足及资不抵债,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其进行接管。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于资产负债表期限严重错配,从硅谷银行负债端看,硅谷银行以活期存款为主,成本低、期限短,近年来负债规模快速攀升;从硅谷银行资产端看,硅谷银行资产集中度高、期限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严重错配;同时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科技行业红利渐退,对硅谷银行资产负债表期限错配结构形成多重冲击。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启示在于,应加强基于前瞻预判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设定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日臻完善,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之间替代性逐渐加强,如何优化债务结构,有效、稳健地去杠杆,成为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错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2003~2020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股价崩盘风险指标,分析股价崩盘风险、杠杆转移和金融错配之间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股价长期稳定和长期剧烈波动均并不利于企业债务融资和资源配置效率,适当的股价波动能够缓解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无论是考虑股价崩盘风险,抑或是股权所有制、企业规模的异质性,适当地提高杠杆率有助于缓解金融错配程度;杠杆向低股价崩盘风险、低杠杆率企业转移能够有效改善金融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企业短贷长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问题,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分析师关注和提高市场流动性能够抑制企业短贷长投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样本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以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沪深港通”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理解企业短贷长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领域的经济效果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纵深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覆盖广度的作用效果大于数字化程度。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银行业竞争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面临高融资约束时,金融科技发展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效果更显著。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金融科技的经济后果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类文献,实践上为强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部门协同推进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0.
投融资期限错配不仅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融券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实施、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均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和融资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促进企业金融化行为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融券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融资融券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更突出。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融资融券通过加剧投融资期限错配降低了企业绩效,提高了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1.
数字金融是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的结合,其快速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问题值得关注。运用熵值法构建金融压力指数测算金融风险,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风险抑制作用,该影响具有结构和区域异质性;其机制检验表现为,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加快资本转移抑制区域金融风险,同时金融监管在该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在数字金融背景下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和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存贷期限错配的现象,错配问题会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稳定经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波动程度加大、波动频率增加,又加上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以利率市场化为背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期限错配程度和发展趋势,并运用久期模型验证存贷期限错配将加剧银行的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13.
当前金融错配显著存在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中,金融错配模糊了债务融资的市场治理结构属性,从而扭曲了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选取2009-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金融错配的存在性以及金融错配对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金融错配对上市公司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的影响呈现所有制上的差异性。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的金融错配问题,引发其资产专用性治理结构属性变迁,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民营上市公司不存在金融错配问题,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存在顺周期性与传染性,有必要从宏观审慎视角分析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通过测算期限错配流动性缺口,对我国商业银行业资产占比很大的15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得出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是2013年"钱荒"事件发生的重要导因的结论。采用适当的变量并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分析,能够识别存贷款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和微观影响因素。因此,应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外部控制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两个方面控制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实证检验金融错配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以及资本结构在金融错配与企业非效率投资间所起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金融错配引致企业非效率投资、投资过度及投资不足显著增加,金融错配引致民营企业投资不足严重,大规模企业投资过度程度加深,加大了制造业企业的投资不足,房地产企业对制造业企业产生挤出效应;资本结构在金融错配与企业非效率投资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金融错配通过扭曲资本结构的市场治理属性,引致微观企业非效率投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可通过抑制风险承担发挥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和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邵挺 《金融研究》2010,(9):47-63
本文从金融错配的视角出发,利用1999~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要远远低于其它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私营企业的资本回报率最高。另外,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如果消除了金融错配的现象,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给资本回报率更高的私营企业,我国的GDP增长量就可以比目前提高2%~8%。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1993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对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在中国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实证结果和信贷数据分析还揭示当前我国已出现信贷过速扩张,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风险凸显,外币信贷风险突出,这要求监管机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强化人民币信贷管控的同时更要重视外汇信贷监控。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的研究普遍显示,货币错配是造成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目前研究者所构建的模型主要集中于对净外币负债形态的货币错配风险的研究,无法对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净外币资产形态的货币错配风险的引致渠道作出解释。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两期微观经济主体(银行、企业)行为模型。模型表明本币的大幅升值会恶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在一定情况下会导致一国的金融或经济危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净外币资产形态下货币错配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金融作为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金融模式,其跨区发展速度快与冲击力度大等特点对区域金融风险乃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言具有两面性。本文选取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有效缓解本地区金融风险,但在跨区溢出中会增加周边区域的金融风险,长期影响尤为明显。影响机制表现为:数字金融通过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和融资约束降低本地区金融风险,但跨区发展时会导致金融竞争增加,加剧融资约束,增加周边地区金融风险。进一步地,根据数字金融发展和金融部门的结构体系特征,数字金融在使用深度方面发挥效力,在支付结算与信贷业务中表现突出。在金融部门结构体系中,政府、企业、银行部门的风险对数字金融较为敏感;在地区发展特征中,数字金融对经济发达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本文的启示在于,管控区域金融风险要根据数字金融发展特点的两面性来完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