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本文根据协整理论,利用中国1982-2005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投资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别国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又促进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一个结合新古典增长与内生增长原理的模型,对中西部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R&D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中西部省份的截面数据对对四者的关系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对中西部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R&D投资的作用不明显.但是在比较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的系数以及考虑到人力资本所具有的报酬递增的作用后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是中西部实现持续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协整理论,利用中国1982-2005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投资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别国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又促进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从总需求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结果发现:导致中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是中国的高投资和高净出口,而问题的根源又在于中国现行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解决中国M2/GDP比率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紧缩货币供给量,而在于真正改变中国现行的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的消费需求来推动,同时真正进行市场化(特别是要素的市场化及投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论政府投资的方向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政府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而通过政府投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是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和投资范围 ,力求做到政府投资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并要严格政府投资责任制 ,规范决策程序与机制 ,努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住宅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引领住宅投资,而反之不成立.因此,所谓的“住宅引领增长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而GDP的波动会引起住宅投资更加剧烈的波动.  相似文献   

7.
徐少卿 《新理财》2012,(Z1):46-47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快,境外投资各项指标实现翻倍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额近530亿美元,年均增长55%;境外投资国别快速增长,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学中,投资硝费和出口被比喻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欧荚发迭国家消费一般作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GDP增长中占有较高的份额,而投资所占份额则较少;在中国,情况恰好相反,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GDP的贡献一直要大于消费,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等措施,投资更是扛起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旗。但是投资率并不等于投资效率,一味地依靠童.的增长并不能使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自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于震荡调整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使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迅猛发展,温州作为典型代表在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将着重对温州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投资展开研究,其中,按照投资主体不同具体区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在建立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本文对中国1980-2010年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政府资本的产出弹性明显高于民间资本,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政府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负,而民间资本则有着相当高的正的产出弹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现实提出些许发展建议:政府投资的作用应该是启动需求、保证经济的正常增长,而民间投资持续适度的增长才是更高水平经济增长的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投资与消费的产业增加值构成差别显著的事实,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投资的产业构成,研究了投资影响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经济机制。本文理论模型能够很好拟合中国非农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增长趋势。对模型进行的反事实数值模拟表明,中国投资的产业构成变化对结构转型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但投资率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部门生产投资品的相对技术是影响投资的产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同时,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多.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面对投资过程中的一系列风险,除了企业本身的努力,还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国内外投资是不同的投资方式,本文利用合肥市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国内外投资与合肥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国内投资和FDI在合肥市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经济增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本文对1998年以来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结构型特征以及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理性看待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历程,初步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关系。然后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文章最后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真实现状和真正源泉的深入分析,指出了外商直接投资可能给中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全面和辩证地看待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便利化水平的基础上,将贸易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着重分析我国内地向"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的关键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最后通过模拟中国内地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的潜力数值,考察未来能够释放出的投资增长潜力.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便利化总体水平不高且洲际差异显著,欧洲最为便利,其次为亚洲,最后是非洲;在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诸多因素中,东道国的投资便利化水平、劳动力规模、自然资源禀赋、双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汇率水平均对其有正向的创造效应,而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和东道国的税率水平则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未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潜力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其次为非洲.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发现外资具有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分布集中和资金来源于特定地区等方面的特点,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主要通过影响资本的形成,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地区聚集效应等途径来实现.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如外资流入下降,转移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科技研发依赖外资企业,造成国内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制定对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现状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额总体上呈飞速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外投资开始涉足拉美地区,但发展非常缓慢。进入21世纪,这一趋势出现明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发现外资具有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分布集中和资金来源于特定地区等方面的特点,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主要通过影响资本的形成,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地区聚集效应等途径来实现.而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如外资流入下降,转移至其他国家和地区,科技研发依赖外资企业,造成国内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制定对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9.
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投资规模的大小、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强弱、投资率和投资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快慢.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投资对经济欠发达的来宾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具体表现及其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继2012年首次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之后,中国2013年前11个月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0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3%。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提供对外投资精准信息,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面对增长的强劲势头和政策的利好消息,在第五届中国对外投资洽谈会上,投资界人士展望了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