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有效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目前存在两类典型的金融体系: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金融体系“市场化”是20世纪后期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而以养老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与社会经济变革存在明显不适应,因此,进一步壮大机构投资者规模,加快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基础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螺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他认为,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分工合作的关系。二者交替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螺旋式演化。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承担着新型金融产品“孵化器”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刘云 《中国金融》2004,(3):62-64
台湾现行的金融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有组织的金融体系和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两大部分,呈现出所谓的“金融体制双元性”特征。有组织的金融体系由台湾“财政部”及“中央银行”共同管理。在有组织的金融体系下,又可划分为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两部分。金融机构大致可以分为收受存款的货币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收受存款  相似文献   

4.
征文启事     
《广西金融研究》2011,(6):F0003-F0003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  相似文献   

5.
农村信用社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是当前金融工作的一个重点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金融市场化趋势是指资本市场相对于商业银行体系而言,规模越来越大,活跃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金融功能,并以其架构精巧的杠杆体系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市场化趋势推动着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体系向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现代金融体系演进。本文对构建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提出必须把握的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其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最有活力的核心,发挥其对现代经济体系的杠杆推动作用;二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注重和资本市场对接,其业务创新应围绕资本市场这一平台展开;三是注重协调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7.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和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柱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国要以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金融体系,为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本文从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金融体系目标模式分析入手,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创新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台湾合作金融体系的剖析与启示张文棋合作金融体系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合作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日益发展必将推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因此,认真研究分析我国台湾合作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并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系统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社会全要素的投入和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而政策性金融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履行政策赋予的使命。文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内涵和学术讨论进行梳理,对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政治性”本质特征、现有体系和现状进行总结,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提出政策性金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CRM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给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家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基于现代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商业银行CRM.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基础上,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的转变,由原来“以资金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个性化服务和“一对一”营销成了各大银行争夺客户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而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广泛应用,对提高商业银行CRM的水平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融消费者”这一称谓慢慢浮出水面,并在有些国家被上升为法律用语。对处于弱势一方的金融消费者进行特别保护有利于推动金融交易更加公平,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更加健康稳定,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我们应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走出一条更加健康和谐的金融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是完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功能的内在需要,是解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现实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时强调,要聚焦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金融体系更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需求。科技金融是科技和金融的创新性耦合,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通过金融“顶层设计—政策指引—市场机制—产品工具”四重维度的优化创新,引导金融资本更多地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独特作用,既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也是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目前,正值农业银行股改工作关键时期,全行上下正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准备工作,努力实现不良资产应剥尽剥和应收尽收,为农业银行体制改革和今后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金融体系是支撑一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改革并完善已有金融体系使之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印两国金融体系改革历程和路径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改革后的金融发展情况和结构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两国金融体系的功能和效率差异。研究发现,两国金融体系都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但各自的国情背景和传统体制路径依赖特征,导致两国形成了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不同的金融体系。本文最后从深化金融市场结构改革、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和推动金融包容性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后续金融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绿色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起步较早。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的通力协作和扎实推动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金融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力军,集团实力雄厚、金融牌照齐全,要带头示范发挥“血脉”作用,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真科技、硬科技”领域聚集,推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18.
张孟君 《新金融》1990,(12):14-15
“七五”期间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做到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能贯彻落实,各金融机构又能自主地筹集和运用资金。这样,不但推动了整个金融事业的发展,也增强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初步展现了活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我国继续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预计绿色金融在2024年仍将保持增长势头2023年,我国继续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本文以绿色金融发展的“五大支柱”为框架,对2023年绿色金融发展做了简要回顾,并对2024年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程凯 《金融会计》2005,(3):42-4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洗钱犯罪日益猖獗,反洗钱形势十分严峻。洗钱活动不仅破坏市场经济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还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侵蚀着社会的基本制度,对政治经济秩序的危害越来越大,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影响本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我国政府对反洗钱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个规定两个办法”,成立了反洗钱局、反洗钱监测情报分析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