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已经在现实中不断发生,法律限制被不断突破,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融资。宅基地抵押融资是否触犯法律规定,这种抵押能否真正为融资安全提供保障,融资机构处分抵押标的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各地做法进行了归集。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法律制度的基本规定(一)一般性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管理制度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构成我国集体经济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对农民生存权、  相似文献   

2.
农民融资难作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民财产使用权受住宅基地抵押约束,不仅不能保障农民融资,还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理论、现实问题以及法律建议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对农房抵押贷款法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抵押贷款早已推行,但农村房屋抵押贷款仍在艰难破冰,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现行法律的约束。农民将房屋进行抵押贷款,必然会涉及宅基地使用权的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受限的。为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各地相继出台政策法规,以实现农村产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本文以我国法律规定为依据,结合各地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农房抵押贷款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以期为建立完善农房抵押贷款机制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秦昆 《金卡工程》2008,12(8):9-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权法>中有关农村宅基地管理中有关限制流转的规定,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确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银 《金卡工程》2010,14(9):171-171
目前我国现实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象普遍存在,而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着诸如法律规定不严谨、非法交易不断等问题,增加了依法管理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和学术界对此的论说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完善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选取昌吉州3县市12个村镇255份实地调查问卷,运用Probit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宅基地抵押贷款意愿的因素和抵押偏好等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类型、村委会对宅基地抵押贷款态度、宅基地抵押贷款风险认知、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宅基地抵押贷款偏好的主要因素;调研区宅基地抵押意愿的偏好等级与调研区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距离乡镇的距离区位优势和谋求发展致富的主观意识息息相关;针对高、中、初和低四个等别的不同区域差异化施策,设计对应的宅基地抵押贷款模式分别是市场决定模式、政府引导模式、集体组织模式和农民自发模式,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村宅基地的自愿抵押贷款和有序有偿退出。  相似文献   

7.
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性决定了宅基地使用权必然要流转,宅基地使用权的社会保障性决定了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必然要受到严格限制。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实行的是无偿、无期限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偿、无期限使用制度日益暴露出弊端。如果再贯彻无偿、无期限制度势必影响宅基地资源的合理分配,造成宅基地资源的紧张,进而占用耕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8.
农民贷款难: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农村,随着国有金融机构的不断撤出,农民贷款难的状况不断加剧,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制的缺位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需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和制度,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实成为完全的物权,并理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关系,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9.
2013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强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土地金融发展对缓解农民融资担保难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中国推动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主要做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借鉴台湾经验,推动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行法律制度与物权理论对农村财产制度的规范和阐释并不契合,农民在行使自身所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处分权时还受到诸多法律限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制度创新来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是较为现实与可行的手段。论文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制度重构、培育和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市场、准确定位政府、银行等主体角色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农村地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设定权利抵押来进行融资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1.
农村房屋及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宜作贷款抵押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办理抵押担保贷款业务时 ,经常遇到借款人或第三人用农村的房屋及其集体土地使用权作贷款的抵押物 ,这合法合规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下称民法通则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下称担保法 )及相关法规和司法解释 ,笔者认为 :农村的房屋及其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宜作贷款的抵押物 ,其理由是 :一、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用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在我国农村 ,村民建房使用宅基地属集体所有 ,村民个人只有使用权 ,而且宅基地使用人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处分是受限制的 ,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下列财产…  相似文献   

12.
马磊 《理财》2011,(10)
引言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原本归农民个人所有,经过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由农民变为集体经济组织,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的居住需要,以农业生产束缚在土地上,人口不流动的自然经济假设为基础,我国严格限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  相似文献   

13.
现行法律关于宅基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规定存在一定限制,在抵押物处置、评估手段等方面仍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徽省宣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文章以宣城市243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为样本,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意愿的各种因素,并就进一步推广“三权”抵押贷款提出有关法律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户房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融资是一种以农户的房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为担保的农村信贷资金融通形式。本文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农户房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在融资流转中存在的法律约束,提出改革我国衣户房产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担保制度的探索性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汪泉 《海南金融》2013,(9):32-34
我国现有宅基地抵押贷款制度的欠缺,已经成为农业投资及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重大"约束,进而对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创新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影响。本文以宅基地抵押贷款制度构建为核心,探讨宅基地抵押贷款制度构建的动因、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我国宅基地抵押贷款制度构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农村"两权"抵押融资基本情况2009年起,江苏省开始试点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新沂市率先开展了"一权一房"抵押贷款试点,此后,东海、阜宁、江都、太仓、东台等13个县(市)也相继开展了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共覆盖9个地级市。  相似文献   

17.
探索和尝试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有利于金融机构拓宽抵押物范围、开拓小企业与“三农”信贷市场。本文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集体农用地使用权抵押两个方面就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农民贷款难、贷款贵一直是困扰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把农民手中拥有的林地、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等资源变成可抵押可流转的资产。国内浙江、重庆等地已就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先行开展试点,为解决“三农”资金需求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借鉴对浙江、重庆等地相关经验,提出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有关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规定已经难以适应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市场的需要,这导致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市场存在的不少问题。分析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制度的缺陷,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登高制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分析我国宅基地权利体系,以保障居住权为使命,其权利内容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社会权、自然资源权。总结了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特性具有生存保障性、主体特定性与身份性、获取法定性、权能不完整性、期限永久性。基于我国城乡土地政策的现状,阐明了强化宅基地使用权必要性,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真正节约土地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的首选实验区、开拓并实现我国宪法权利。为维护宅基地利用的基本稳定,发挥宅基地的效用,强化宅基地使用权应当坚持界定宅基地权属;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明确并规范使用权人、所有权人权能及物业管理行为;严格规划,明确居民点布局和规模,完善居民生活设施;提高福利待遇为宗旨,平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原则。完善配套的法律与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