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是区域农民增收、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调研问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建设》,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个地市的6个县(市、区)9个乡(镇)76个自然村2000个样本的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农民转移就业催生中国劳动力市场,然而目前农民转移就业方面出现的许多问题又凸显出劳动力市场功能的缺陷,主要原因就在于城乡分割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上。这就需要理清思路,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的引导下,对一系列制度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同时也要注意因地制宜的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3.
一、营造环境,铺筑就业捷径 1.领导重视.成立劳动就业组织机构。为使转移工作落实到位,福建省浦城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将农办、劳动保障、教育三方的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组成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统一组织实施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还制作了浦城县劳动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网站,网页设置了机构职能、阳光工程、网上招聘、报名录用、职业培训、事务所工作动态、企业之窗等栏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回顾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指出了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境,最后阐述了走出困境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加强培训和提高技能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几年中央和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用于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从而帮助农民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劳动技能.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侯立平 《上海保险》2010,(11):57-60
所谓“老龄劳动力”是指年龄在55岁以上的劳动力群体。在美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数千万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1946-1964)逐渐到达或接近退休年龄,老龄劳动力的就业与退休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拟在论述美国老龄劳动力的就业与退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美国鼓励老龄劳动力就业政策的内容、效果以及这些政策对中国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象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基本做法,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据此提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 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 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该项目从2003年开始在江西省吉安市 实施,2006年全市共培训23703人,完成任务数的100.86%,转移就业21793人,  相似文献   

9.
发展民营经济 促进社会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崇总 《财经政法资讯》2003,19(4):16-21,15
民营经济通俗地讲,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体、由民经营的经济,除国有且由国家经营的企业不属于民营经济外,其余都是民营经济,它是一个比非公有制j经济更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包括国有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除新增劳动办就业压力外,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再就业问题,以及大量农村刺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等,对就业形成巨大的存量压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估算,实际城镇失业率在5%~6%之间,还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如果未来10年不能较好地解决新增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失业爪员剧增将形成一个庞大的贫困群体,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为了缓解我回就业压力,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促进社会就业。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大省和用工大省,城镇化率超过73%,就业人口达4863万人,农民工总量超过2400万人(含省外农民工)。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过程,基于城乡流向的回归和变化,提出统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就业的对策举措。转移就业成绩单长期以来,进城务工和返乡就业创业相伴相生,有学者称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2006年农业人口近54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0%左右;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约有2700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有700万人。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使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阶段,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观点摘编     
<正>韩俊:中国没有出现劳动力全面短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日前举行的首届"四川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论坛"上指出,关于"刘易斯拐点(指劳动力供应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没有根据,中国还没有到劳动力全面短缺的时候。他介绍说,2009年工资性收入仍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而国家各类补贴的比重仍仅为3%左右。因此,提高农村转移就业,仍是增收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
唐仕钧 《中国外资》2009,(8):169-169,171
国际金融危机下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为基础,进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国际金融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收集和掌握用工信息及农民工信息,为劳务双方提供能“结对”的就业信息;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展培训转移输出“一条龙”服务;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就地就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安置新增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新增劳动力和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亟需安置,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农村劳动力有4.8亿人,富余劳动力有1.5亿,而且每年还要新增600万。近年来虽然约有9000万人跨地区进城务工,但因有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稳定就业,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并已成为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广西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表现为: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并存;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此外.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趋明显。1999年开始扩招的本专科毕业生2002年进入就业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山西省有44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但全省1100万农村劳动力中仍有400万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全省每年还将新增20万农村劳动力,这些因素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将是未来几年山西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为尽快破解这个问题,今年年初,农业部、财政部安排给山西省4350万元培训资金及省里拨出1640万元培训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河南省舞钢市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阳光工程”转移就业培训,促使其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运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实现了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朱静 《投资与合作》2011,(11):245-246
2010年.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多途径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其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提出要求。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问题。湖北省农村发展近年来正面临着由于耕地减少,人口增加而带来的就业困难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总结并分析湖北省成宁市成安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做法,来研究当前湖北省整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食业,其数量达到4200万户,创造了近60%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而且还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和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吸收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同时,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也卓有成效,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