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新模式,加快智慧旅游的发展,对于加速渭南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本项目通过对渭南市智慧旅游的调查研究,发现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浩 《旅游学刊》2012,27(7):8-9
2011年9月,国家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邵琪伟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推动旅游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加快推动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在发现旅游业与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旅游与环境问题的思考进行了主要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高度化的本质特征:产业融合与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 我国旅游业谋求"转型"由来已久,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指出:"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加快旅游事业发展,国务院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此后,在我国旅游界,有关"我国旅游业将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观点逐渐流行,甚至认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增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逐步增加,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我国旅游业逐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大量旅游小镇以及依赖旅游业发展的城市。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景区的保护问题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参观人口的增加,很多景区的建筑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在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保护,这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学者的共识。本文将立足于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分析旅游景区保护的重要性,探究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旅游景区发展与保护的策略,为我国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地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与带头产业。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因旅游而产生的纠纷也将不可避免地逐渐增多。因此,对旅游业有关的法律问题的研究正在引起旅游企业、司法和理论部门的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增加更多的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介绍了我国基层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类乌齐县地处昌都市北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天堂类乌齐、三江花都城"的旅游美誉度。近年来,类乌齐县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养和扶持的优势产业之一。2015—2017年,类乌齐县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速为23%,居昌都市11县(区)前列。但类乌齐县旅游业毕竟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类乌齐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精神领域的提升,为旅游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对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以及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各地应该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业。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当前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共享经济和当前的旅游形式相契合,共享经济,从当前旅游业发展问题出发,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实现旅游服务的优化升级。本文以河南省想乡村旅游业为切入点,从河南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共享理念视角下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策略,这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近年来旅游业作为重要的第三产业在各国开始崛起。日本作为亚洲地区重要的"岛国",其独特的旅游文化与旅游体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旅游者,日本旅游业的兴旺发展给全世界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本文将通过分析日本旅游文化的背景与特征,探讨日本旅游文化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启示,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给我国旅游业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内旅游业不但是为了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还能够在旅游设施建设、职工队伍训练等方面为发展国际旅游业创造条件,积累经验。但一个时期以来,国内旅游业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忽视国内旅游业的管理工作反过来也妨碍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此,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际旅游局关于旅游业体制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明确地肯定了把“要从只抓国际旅游业转变为国际、国内旅游一齐抓”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在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休闲方式。现如今第三产业的不断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旅游行业成为了一个新型的朝阳行业。新型旅游更是在旅游业上的一大突破,多样的旅游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文章基于旅游行业的内涵及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高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层次,产品供给不足与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问题,维持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政府政策规划。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展望未来新兴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提倡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背景下,宿迁市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就旅游景区开发现状,结合宿迁三台山旅游开发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旅游景区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影响旅游事业长期发展的大问题。当前,国家和各地区都在研究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本文着重就旅游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点探讨。 一、注重层次研究,突出旅游形象。 旅游业的综合性较强、横断面很宽。战略规划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是重点发展国际旅游,适度适时发展国内旅游。因此,研究和制定旅游战略规划必须根据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地区特点,在总体战略上注重层次研究,明确各个层  相似文献   

15.
当前,理论界研究国内旅游的发展一般从以下角度着手: 1.国内旅游对拉动内需的作用.从1998年起,中央连续几年强调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旅游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政策倾斜;1999年的法定假日实行方式的改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旅游业促进消费作用的良好预期.使国内旅游业的这一作用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2.旅游业对地区经济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国内旅游最大的三个客源产出地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附近,许多地区的经济依托国内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河北野三坡、云南丽江等一些不发达地区更是靠国内旅游的发展改变了贫困的局面.这一问题也得到了相当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信息     
旅游业信息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最新数据我国旅游业经过近1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具有相当规模的重要产业。据国家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现已拥有旅游饭店2552座,客房38.6万间;旅行社3086家,其中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一、二类社966家;旅游专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对2012年全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内蒙古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比较分析,了解其发展规律及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内蒙古地区旅游发展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郑州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郑州国内旅游收入与外汇旅游收入与杭州进行对比,结合郑州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不仅为郑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丰富了国内现有旅游业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编辑手记     
刘鲁 《旅游学刊》2011,(4):12-12
国家旅游局在全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本期笔谈就"产业融合与旅游"展开了讨论。张辉等谈到旅游业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是旅游需求变化,旅游产业融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特点;张凌云研究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宋子千提出了旅游业应增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动性;何建民对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也论中国旅游业的信息化问题———兼与汤书昆先生商榷□陈卫民信息业已被确定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旅游业也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对于急剧改变着社会面貌的信息化过程如何影响旅游业,以及如何建立基于现代信息观念的旅游业,目前无论是在信息界还是在旅游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