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捷蕴 《旅游学刊》2011,26(9):19-28
目前,很少有学者采用旅游者博客这一新兴的方式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文章选择中西方旅游者博客话语为切入点,从“文化繁荣”、“宜居和生态”、“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并讨论了两个不同旅游群体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后,文章对如何提升来京中西方游客的体验评价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此研究意在强调旅游者博客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亦希望能够对话语分析的跨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玲 《西部旅游》2023,(1):91-93
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数字科技以及旅游营销创新理论的出现,湖南省张家界市迫切需要改变旅游营销思路,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拓展旅游目标群体,进一步提升“国际旅游都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旅游营销模式和“CPCR”旅游营销创新模式,然后围绕张家界市在传统旅游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CPCR”旅游营销创新模式应用于张家界旅游营销中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邓勇勇  魏向东 《旅游学刊》2023,(11):153-168
本质直观作为一种哲学方法,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哲学生涯。文章回顾了学术界关于旅游本质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评述。阐述了“直观”旅游的发生原理,构建了本质直观的7个步骤:“悬搁”旅游经验事实、选择一次典型的旅游体验、进行意识的自由想象、整合意识中的旅游体验、形成新的旅游体验摹本、聚焦旅游体验的感知和情感以及逐层地精神递推,并以此展开旅游本质的实践操作。在胡塞尔现象学“直观”视角下,旅游本质的确立不仅与研究者“直观”能力相关,也需要与他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得以澄清并最终形成共识。借助“直观”,文章提出了旅游本质是“自在生活”的观点,阐述了本质直观对于旅游的启示意义,以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观察和反思当前旅游研究及实践。  相似文献   

4.
背包客因独特的群体秩序,其身份建构问题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在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和女性主义视角下,运用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话语分析对中国女性背包客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权力谈判进行了探究。研究揭示了3对围绕女性背包客身份建构的竞争话语:性别分化与性别平等、父权话语与新时代女性、传统女性气质与现代女性气质。文章认为,中国女性背包客的身份建构过程再现了现实社会规范中的性别权力关系,女性背包客经历了较为艰难的身份建构程序,实质反映了父权话语体系与现代女权意识间的博弈。中国女性背包客在话语冲突中不断抓取新的话语来反抗或协商社会主流话语对女性主体位置的定位,展现了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重新定位了自己女性背包客的身份。该研究试图回应女性旅游研究中的社会性别构建与女性旅游者“主体性存在”的问题,对揭示和推动旅游之于女性的深远“解放”意义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正>“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没有落实,尚未形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格局,各行其是的现象较为突出。文章从实践层面出发,提出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高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展现了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研究表明,在民族节庆商品化过程中,“天天泼水节”的剧班成员自身具有“东道主(当地居民)”和“表演者”双重角色,表演者自身存在基于物质空间生产和基于展演内容的角色内冲突.同时,表演者与游客之间还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间冲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与游客之间的“协调一致”保证双方互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表演者角色认同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表演者的权力话语在与游客、开发商等其他角色互动的过程中处于弱势.表演者基于地方的角色认同随着旅游发展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表演者主体也有意识地对地方意义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7.
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凌 《旅游学刊》2011,26(1):31-37
区别于传统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主义强调思维视角上的建构性、社会性、互动性和系统性与方法论上的相对主义。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文章从理论上概述了建构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并分析了建构主义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建构主义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将主要在3个方面:重视旅游现象中话语系统(包括语言和图像)的作用;重视符号和意义的建构;注重研究旅游建构的主体、对象、途径,以及围绕建构而形成的社会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三位一体”旅游教育优化模式研究□马勇舒伯阳一、“三位一体”旅游教育模式的构成分析任何一个效益优化型产业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基础教育来支撑。那么,旅游教育作为旅游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前提,它的终极目标理应很明确地针对3个方面:1智能基础目标:旨...  相似文献   

9.
关于开展“创建中国旅游精品活动”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旅游局已经明确了中国旅游业在今后20年的长远发展战略:在国际上,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从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强国的重点是改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柱产业的重点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关联带动作用。这两年,很多地方已经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或旅游强省的目标。局党组的战略决策,符合各地情况,符合发展要求,有利于统一全国旅游行业的认识,有利于振奋全行业的精神。围绕这个发展战略,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考虑为“夯实强国基础,扩大产业规模,创建旅游精品,开展全…  相似文献   

10.
丛丽  何继红 《旅游学刊》2020,35(2):53-64
情感分析已成为大数据文本挖掘领域的热门话题。分析旅游者对野生动物旅游景区的情感,对于理解人与野生动物的互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采用国内旅游社交网站的用户评论文本为数据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情感倾向分析法,在建立野生动物旅游专属词库基础上,从景区体验情感、管理要素认知情感、动物生境感知情感、科普教育互动情感4个角度,分别进行了情感特征词提取、情感值计算、高频词统计和社会语义网络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旅游者对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的景区体验大多持积极正面情感评价;(2)旅游者对动物生境空间感知情感具有差异性,涉入程度、互动方式、接触距离、游客密度、场地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游客时空行为和情感评价;(3)旅游者负面情感较多来自景区管理,主要是承载力超负荷和景区门票偏高;(4)科普教育互动情感中,旅游者较少关注野生动物福祉和负面影响。该研究对其他野生动物旅游景区的管理和营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旅游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使得旅游教育“双语”教学显得愈加迫切,本文以“语言输入说”和“交际能力理论”为理论依据,并根据旅游学科强实践性的学科性质,通过对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学科知识目标、思维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旅游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初始渗透、整合过渡、思维延伸”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设计,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他者的凝视,藏族人对于自身的他者性的展演.一方面,转经、磕长头行为使游客将藏族人视为神圣、美好、朴实的代名词,对他者的建构存在浪漫化-理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藏族他者并非凝视的被动接受者.随着“职业磕头者”的出现,一部分藏族人将凝视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本,通过他者性的展演,积极地响应游客建构的文化意义,以此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总而言之,“他者性”的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忽略我者及他者所处的社会情境及诉求.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两山一湖”旅游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言  程飞 《旅游学刊》2000,15(5):59-62
文章分析认为,黄山游客总数少、创汇低,“两山一湖”黄金旅游热线不热的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就皖南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研究,缺少对资源配置进行研究。对此,作者认为①依据资源分布,规划皖南及黄山地区旅游大格局,整体推出“两山一湖”;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成来黄山、九华山的旅游者形成“南北对流”的根本态势,改变目前南路热、北路冷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在物质资料日益丰富的当代社会,人类对精神需求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种专注于探索自我的旅游形式——精神旅游逐渐流行起来,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走入学者视线.进入21世纪,国外学者开始对精神旅游开展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国内旅游学界虽早对旅游的精神维度有了深入探讨,但对精神旅游的关注和研究则稍显滞后.为了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文章以精神旅游的界定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对精神旅游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专门研究和论述.文章认为,精神旅游是旅游者以主动获取精神增益为目的而踏上个人旅途的一种旅游活动;准确地理解“精神性”是全面把握“精神旅游”的前提和关键.并且,精神旅游概念的兴起意义重大,它在理论上扩展和深化了现有的旅游研究,在实践中为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和促进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籍振芳   《山西旅游》2006,(3):6-8
今年的“五一”黄金周,是我们组织开展黄金周假日旅游以来的第17个黄金周。经过七年的发展,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省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黄金周各项旅游工作,对于完成“十一五”开局之年旅游业发展任务,乃至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前,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印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五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通知》,为确保“五一”黄金周旅游工作实现“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宝馨 《山西旅游》2004,(5):40-41
临近“十一”黄金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组要求旅游、民航、铁路、交通、卫生等部门进一步落实好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和责任制,以“秩序山西”为目标,加大旅游安全的管理力度。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于9月30日上午9时亲赴山西省旅游产业领导组(假日办)和省旅游局进行视察。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25日至30日,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在烟台召开了全国“八·五”游旅教育规划研讨会,来自全国旅游院校、企业、行政机构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围绕中国旅游教育的若干主要问题,结合全国“八五”旅游教育规划初稿,在全国经济事业、教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充分讨论。兹纪要如下:  相似文献   

18.
韩梦蕾 《西部旅游》2023,(19):67-69
<正>近年来,随着个性化偏好驱动的定制旅游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定制旅游产品和专业化旅游策划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旅游策划”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一门新兴课程,然而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文章基于OBE和岗课融通的职业教育理念对高职“旅游策划”课程改革进行探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湖南某高校开设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基于项目教学法,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设计“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思路。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其综合协调、独立思维、规划设计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新旅游法”及其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日本的“新旅游法”及其思考□徐跃“从4月1日起,日本实施新的旅游法”。这恐怕是今年中日两国旅游界议论较多的话题之一。“新旅游法”新在哪里、意义如何等问题引起了我国旅游业界人士的关注。一、何谓“新旅游法”在进入正题之前,首先有必要对“新旅游法”一词的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