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阳  宋杨 《西部旅游》2023,(19):28-30
<正>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交通可达性对于提高旅游景区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Arc GIS软件分析工具中的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分析功能探究海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定量分析法计算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交通可达性系数,对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和交通可达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呈现东部沿海地区沿交通线带状延伸、南北沿海地区核心集聚的分布特征;第二,由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路网建设完备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交通可达性呈现自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衰减,  相似文献   

2.
世界旅游强国离不开良好交通的支持,而作为交通中非常重要的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文章探讨了2020年全国高铁网络影响下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市场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在全国尺度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可达性的影响。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景点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日"字形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的增加值最高,将成为我国重要旅游经济带,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是高铁网络效应的主要受益者,高铁服务带来了时空压缩效应,即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也实现了旅游者跨区域的快速外部交通,而这种快捷效应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优化,缩短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的时间,将会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的演化,行政驱动对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作用渐趋弱化,而地区间的文化影响机制相对稳定,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跨行政区分布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现象,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要在整合行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旅游地的公众认知和市场需求,实现区域旅游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围绕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状态、区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条件等设计调研项目,采用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众对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认知和评价情况.研究发现,文化旅游区域协同的空间认知分异规律存在文化资源导向性、交通区位导向性和文化关联导向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助于厘清政府主导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思路,有助于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开发,进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区域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严武  韦福安 《旅游学刊》2020,35(3):113-126
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作为两种互补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存在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采用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空间质量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空间关系,得出两者在空间数量上关系显著,在空间质量上接近良好协调发展的结论,为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提供可行基础。并以交通通达度(道路交通情况和交通乘换点)、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和参与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机构)为切入点,对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交通道路尤其是动车和高速路与两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较低,A级旅游景区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优于特色村镇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支撑不足,根据两者与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的拟合情况,提出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和优化桂西左江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群、桂西北东兰-巴马-凤山旅游资源群、桂东富川-恭城-灌阳旅游资源群和桂中金秀旅游资源群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道路、交通乘换点、酒店和餐饮等基础建设。(2)根据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协助与监督的特色村镇+A级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为广西区域空间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旅游景区分布约束下的四川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首先分析了国家级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扩张形态变化,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空间扩张不是普通的均衡扩张,而是呈某种自相似特征的向外蔓延,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性质.基于此,提出借用分形理论研究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分布结构的设想.受旅游景区的分布约束,利用与分形模型相关的齐夫(Zipf)定律研究旅游流的位序-规模结构,得到旅游流的地区规模分布服从齐夫(Zipf)法则,其演化发展经历了局部分形-单分形-退化为局部分形-双分形的过程,空间分布形态则由Pareto分布模式向对数正态分布模式转变.通过比较分析景区系统空间分形和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得到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说明旅游景区的分形演化对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形成及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两种结构的变化过程具有总体趋势的一致性,但在具体演化路径方面有不同步性,这主要源于除景区以外的其他要素干扰所造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研究——基于互联网内容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国家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通过大数据方法对旅游局官方网站、景区官方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205个互联网站点进行内容分析,计算得出153家5A级景区的网络形象分值,并分别讨论了其总分排名、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旅游景区网络形象呈现4大分异:(1)整体形象分异:我国5A级景区网络形象总分值差别悬殊,景区网络形象与其旅游接待人数存在错位现象.(2)空间分异:高分景区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并已经形成了“钻石地带”和“高分走廊”两大高分集聚区域.(3)知名度与美誉度分异:景区普遍存在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不匹配问题.(4)类型分异:景区网络形象类型多样,总体上以均衡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成都熊猫基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其游客量呈直线增长趋势,因此景区的安全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旅游景区客流量的概况出发,通过建立景区交通环节安全风险、景区游览环节安全风险、景区消费环节安全风险环节3个大类和12个小类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资源为河北省构建太行山大景区提供了资源保障。文章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太行山河北省域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以此为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研究、品牌线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佳 《西部旅游》2023,(24):94-96
<正>文章从旅游营销与文化传播两个维度探讨了景区直播的作用与价值,指出景区直播作为旅游营销的一种新形式,丰富了旅游营销的方法和途径,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同时,分析了当前景区直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景区直播的几点策略,以期提高景区直播对旅游营销和文化传播的价值,促进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索海岸带旅游景区网络软实力的差异及其与旅游景区实体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呈现“双核并进”格局并在江浙沪形成“众星捧月”态势。低、较低关注度旅游景区占比高达95%且低值连绵分布状态明显,高关注度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2)空间关联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仅以渤海湾和江浙沪为中心形成双核集聚态势。高低集聚数量少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附近,体现出局部的极化效应。(3)与实体旅游经济对比,两者吻合度整体较高,但百度关注度下的集聚能力更强且局部核心区有明显收缩,反映网络空间的极化与倍增效应。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近期多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化转型且注重运营水平的提升,渤海湾和长江入海口旅游景区表现突出,辽宁省东部与福建省次之,其他地区效应不明显。(4)从影响因素看,实体建设水平与短视频推广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客评价与舆论扩散的耦合效应有较大影响,而交通、通讯、区位等基础因子则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牛玉  汪德根 《旅游学刊》2016,(3):106-113
高铁的开通极大缩短了高铁沿线城市外部范围的交通出行时间,产生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带来了大量客流的涌入,同时极大刺激了人们的出行需求,城市交通与高铁站的接驳面临巨大挑战.为承接高铁对远位移带来的快速便捷效应,实现城市交通与高铁站的高效对接,文章以中等城市苏州和大城市上海为例,研究大中城市的接驳结构特征和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在接驳结构特征上,大中城市以公共交通为主、出租车为辅,此外,快速公共交通有取代普通公共交通的趋势;在接驳时间特征上,大中城市共同特征在于非公共交通比公共交通更为敏感,其可承受时间范围小于公共交通,同时大城市交通用时大于中等城市;在接驳空间特征上,大中城市各交通方式出行存在3个圈l层结构,分别为混合交通接驳空间带、公共交通接驳空间带和长途交通接驳空间带.在此基础上,文章从高铁站和城市交通接驳的结构特征、时间距离、空间圈层和换乘方式差异总结出大中城市的城市交通和高铁站接驳的模式,并提出城市交通和高铁站高效接驳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快速公共交通体系、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和强化便捷换乘等4种措施实现城市交通与高铁站的顺畅接驳.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通过地理集中指数以及基尼系数分析A级景区分布的具体集中情况以及均衡程度,而且深层次地分析A级景区和山东省有关产业要素空间结构的关联。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作用,山东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差,区域分布差异十分突出,A级景区空间分布和旅游有关产业要素空间结构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生计旅游转型与空间地理位置存在关联,旅游环境下区位条件已成为农户生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遵循顺序解说型设计,该研究采用逻辑回归评估区位条件对生计旅游转型的影响,并通过质性分析探究区位条件对生计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1)旅游视角下农户生计分化类型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生计旅游化程度随农户与景区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农户区位对生计旅游化转型具有显著影响;(2)既靠近景区又靠近公路的住宅具有旅游经营优势,优势区位助推农户发展形成旅游经营生计,且住宅区位已呈现资本化,成为旅游经营生计中需要投入的资本要素;(3)住宅区位资本形成源于农户住宅的功能转换及外部辐射增值,游客在空间上的集聚及扩散决定了住宅位置的消费市场可达性,形成住宅区位的资本交换与极差地租;(4)景区对邻近社区具有农地、人力资源依赖性,邻近社区投入资源并参与景区旅游生产,社区农户为此获得旅游发展的制度性红利,旅游参与机会及发展福利伴随制度安排的演进而变化。研究有助于认识区位条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把控旅游地生计资本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旅游线路设计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旅行时间限制和空间行为特征,这有别于传统的至上而下、依据专家经验判断的旅游路线设计方法,逐渐引起旅游学者的重视.文章提出考虑旅游者时间约束和空间行为特征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首先考虑旅游者的旅行时间约束,然后基于GPS数据和社会网络模型分析旅游者对景点的选择特征,再利用GIS分析最优路径,综合构建了一种新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法.以厦门市鼓浪屿为例,对263个旅游者GPS轨迹及其94个选择景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不同入口上岛旅游者在半天和一天的符合行为特征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结果表明,设计的旅游线路是对传统功能型旅游线路的有益补充,且符合路网空间形态和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的框架具有可扩展性,对个性化的旅游线路设计也适用;研究的技术方法能够对认清旅游者行为规律、优化旅游景点开发、提升旅游者导航服务等具有较好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魏鹏  侯杨方 《旅游学刊》2017,(5):106-115
旅游具有空间属性,旅游者的空间分布研究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文章借鉴伯克曼“通勤选择”的效用正态分布假设,构建旅游者空间分布模型,并依据甘肃省2015年县(区)统计数据,进行模型的检验与估计,研究显示该模型对甘肃省旅游者县(区)空间分布能进行较好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该模型作为预测模型,依据甘肃省旅游业与交通运输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对“十三五”末甘肃省旅游者空间分布状况进行预测,并与2015牟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旅游者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研究表明,“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将推动甘肃省旅游者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县(区)扩散,东南-西北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得到增强,甘肃省东部的西南-东北向的旅游经济带也将显现雏形.该研究将有助于定量了解旅游者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也为旅游者空间分布变化预测提供方法,为旅游饭店等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周瑞 《西部旅游》2023,(5):42-44
<正>2021年9月,中共襄阳市委提出要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机会。目前,襄阳都市圈文旅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融合传播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未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品牌效应。文章在分析襄阳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现状的前提下,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探索适合襄阳都市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传播模式,为湖北省襄阳市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7.
<正>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综合考虑旅游景区的各种因素,如景色、吃住、价格、人文等,以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每个人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倾向各不相同,基于此,文章调查了不同类型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关注的因素,借助层次分析法对旅游景区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游客理性规划旅游方案提供合理的建议与依据,同时也为景区建设及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空间分布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发展导向型村镇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途径,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是中国未来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住建部公布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例,探索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总体分布特征与成因,发现其分布与市场、景区、交通和人口等有密切联系.基于此,文章根据旅游村镇资源条件、区位特征和经济背景等因素,结合典型案例,提出市场拉动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推动型和人口驱动型4种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优化旅游村镇格局,为中国其他旅游村镇走“特色型村镇”道路提供借鉴,为新型城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9.
郭永成 《西部旅游》2023,(19):88-90
<正>县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重要的空间单元,具有衔接城市旅游以及带动乡村旅游的关键作用。构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的旅游环线,是有效整合县域各类旅游资源、营造安全舒适旅游出行环境的重要支撑。文章以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域旅游环线构建为例,运用GIS对旅游资源进行核密度分析与可视化操作,科学判断盱眙县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通过对相关规划的衔接与部门乡镇板块的旅游线路对接,构建以省道、县道、乡道为主要道路的“主线+支线”可操作实施的大小环线布局方案,以期为县域旅游线路选线与划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形成交通旅游相融合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苏州自古便有水陆纵横的自然地理优势,其交通网络系统的构建在全国范围内无疑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其交通可达性,不仅有助于促进苏州市域城乡协调发展,更有利于拓展交通网络系统研究范围,以及弥补水网密集地区在交通可达性研究方面的不足。本文通过研究东山镇交通网络现状,分析其交通可达性现存问题,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