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4篇
  免费   425篇
  国内免费   232篇
财政金融   324篇
工业经济   557篇
计划管理   1124篇
经济学   2052篇
综合类   1425篇
运输经济   29篇
旅游经济   90篇
贸易经济   1075篇
农业经济   813篇
经济概况   199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90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533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811篇
  2011年   881篇
  2010年   735篇
  2009年   635篇
  2008年   673篇
  2007年   616篇
  2006年   545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基建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15—2021年中国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三种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新基建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新基建发展能促进产业高级化水平,改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状态,提升产业合理化水平;新基建通过发展物联网和激励城市研发创新两种间接路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新基建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受到地方政府干预行为的调节作用,在地方政府合理的行政管理下,新基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新基建发展对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和大城市地区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客观揭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为科学推进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创新途径、综合战略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GIS空间分析与地统计方法等方法,探测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村单位面积GDP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提出不同贫困化地域类型的扶贫政策措施。[结果]影响川西北高原藏区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到主要交通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年均温度和海拔高程等,各因素对贫困村经济发展分异的解释力分别为80. 76%、12. 82%、8. 82%、5. 45%和3. 96%;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化的分异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归纳为交通区位约束型、自然环境约束型和经济区位约束型等三大类型;农村贫困化驱动机制下的贫困村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亟需因地制宜、科学推进、讲求实效,有序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结论]精准扶贫应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尤其加强贫困村交通、水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培植,注重多种扶贫模式的综合集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将冀北地区的发展确定为承担生态保障与水源涵养功能,文章基于长期以来该区域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特征,研究了该生态涵养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为该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设置了影响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模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政策因素四大类37个影响因素,借助于统计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因子分析法将各个因素进行分类归纳为5个公因子,利用SPSS软件回归模拟结果显示各个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将四大类通过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应用计量经济模型模拟,拟合优度较高,影响因素通过分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些影响因素对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结论]依据定性分析假设与计量模拟分析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机遇,提出对策建议:继续加强生态建设项目的推进、适度扩大产业经营规模、加大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投资力度、实施资源节约型生产创新模式以及健全和完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4.
This paper constructs alternative balanced scorecards based on high‐performance work system (HPWS)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system (ERS) models. The models are depicted and compared in diagrams and used as framework skeletons for building separate HPWS and ERS scorecards, intended to provide a detailed data picture of the operational health and performance of an organization's employment/HR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s, processes, and inputs/outputs. The scorecards are filled in with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data from 2,000+ U.S. workplaces using more than 50 employment/HR indicators, as reported by separate panels of managers and employees. The indicators for each workplace are aggregated into an overall HR/employment system score, ranked from low‐to‐high, and graphed as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These distributions provide a unique snapshot picture of the mean and dispersion of the state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HR system performance for compani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 They also reveal that “models matter” since the HPWS and ERS scorecards provide distinctly different evaluation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2012年和2014年乌蒙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评价该地区不同年份扶贫效果,这也为今后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依据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4个方面,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27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分析2012年和2014年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标值,最终确定绿色减贫指数。同时,分析片区内各贫困县波动较大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城乡收入比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结果]2014年相比2012年,乌蒙山片区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标值上升,社会发展能力指标值降低,绿色减贫指数提高了15.40%。各县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但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有提高。四川省10个县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增加。四川省除叙永县和美姑县,贵州省除赤水市,片区内的各贫困县城乡收入比降低。[结论]2014年,乌蒙山区在落实国家扶贫规划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各县之间差距较大,在今后的扶贫攻坚中,需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贫困类型和贫困程度,考察当地资源储备和环境现状,统筹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China’s reform on central–local fiscal reform has slowed down in recent years. The appointment of a new finance minister experienced in local government affairs is expected to renew the reform affirm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congress in late 2017. China has unprecedentedly identified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81 nation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as entitlements. Eighteen of them are subject to national and local standards, and co-financed b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 new cost-sharing method for 10 of these services classifies sub-national jurisdictions into five tiers, in which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hare declines from 80% to 10%. These measures, effective in 2019, aim at creating a ‘harmonious and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市场化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剖析工业用地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利用2008—2015年间20余万条工业用地交易数据及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滞后性影响分析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与工业结构优化度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分项指标结果有所差异;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交叉项,验证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土地市场发展越完善,产业结构越高,且该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土地市场发展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度提升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8.
零售业自营与联营之争由来已久,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以及零售业寻求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文章结合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指出,自营和联营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商业资本还是产业资本承担商品流通职能,自营和联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互斥关系,但如果零售业完全倚重其中一种模式并在全社会推向极端,则需要反思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是否各得其所和高效分工。在中国流通体制变革中,虽然联营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帮助众多零售企业渡过生存危机并推进内资零售快速扩张,但发展至今,已呈现零售业普遍联营的情况,使零售业整体面临着制约创新发展的新问题。数字经济为零售业回归自营提供了有利契机,零售企业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摆脱联营制的路径依赖,依托数字化开展深度自营并全面提升流通效率。  相似文献   
9.
资源依赖型地区产业转型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资源依赖型地区数量多且分布广,现阶段此类地区开发阶段不同,所以进行产业转型的路径存在差异,其过程任重而道远。针对我国资源依赖型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其问题,基于此,科学全面的探讨适合此类地区实现产业转型的五个战略,并进一步分别从地区资源开发阶段和地区利益相关主体两个维度,制定出符合资源依赖型地区产业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The paper offers an 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equity impacts of operational Bus Rapid Transit (BRT) systems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focus is on vertical equity, i.e. whether BRT systems achieve progressive benefits for poorer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 Findings from Africa,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ll suggest that BRT does offer significant benefits to low-income groups, in terms of travel time and cost savings, access enhancement, and safety and health benefits. However benefits are often skewed toward medium-income users and thus less progressive than they might be. Two primary reasons for this are insufficient spatial coverage and inappropriate fare policies. While many features of BRT potentially allow it to deliver pro-poor outcomes, such outcomes only materialize if BRT implementers pay specific and sustained attention to equity. The paper identifies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to steer BRT implementation toward more socially sustainable outcomes—including better integration with other transit, paratransit, and nonmotorized transport services, and with the housing se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