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经济概况   18篇
信息产业经济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高速公路用UPS传统办案。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由通讯、收费、监控和供电4项系统所组成,它是通过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设备来实现高速公路的现代化管理的。它涉及到电子技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具有技术密集型、高科技、高技能的管理特点。供电是基础,通讯是中枢.收费是命脉.监控是手段。4项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和事故.都将给高速公路的运营带来损失,甚至中断。  相似文献   
12.
中央行、大区行或省(直辖)市行的供电解决方案 1.双市电双发电机单电源和双电源负载供电解决方案 首先,选用的UPS质量要非常可靠,平均无故障时间要非常高(如10万小时以上),同时要有远程运行监控接口,可由运行值班人员或UPS维护人员实施远程监控。更重要的是UPS的配置要实现电源无单点故障,这可以通过配置冗余的两套UPS系统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一般由通讯、收费、监控三大系统所组成,它通过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设备来实现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其中涉及到电子技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具有技术密集、高科技、高技能的管理特点。通讯是中枢,收费是命脉,监控是手段,三大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和事故,都将给高速公路的运营带来损失,甚至中断,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而作为供电系统的核心部件——UPS电源,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目前部分用户,对于UPS的认识、选型,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本文罗列主要几点,提请用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王其英 《发展》2009,(5):153-155
(五)佛教兴盛 汉武帝经营西域之后,陆路交通十分畅通,商业贸易兴旺发达,使者往来非常频繁,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西域的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泛流行,而这些国家与汉朝和后来的五凉、三秦政权关系又非同寻常。佛教从西汉时期经武威传人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全盛。  相似文献   
15.
一、UPS的现状和市场概况 1.UPS发展概况 当前,各行业数据中心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对数据中心的供电系统提出更高要求,UPS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UPS的技术更新虽然没有IT设备那样快,但也在不断推进。图1为UPS发展历程。当前UPS呈现高频化、小型化、智能化、模块化和环保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王其英 《发展》2009,(3):153-155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甘肃武威籍的人物。此人“堪称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他便是贾诩。  相似文献   
17.
综合通用供电解决方案 图1给出了一般情况下的综合通用供电解决方案系统结构图.在这个图中给出了如下部分: --输入电源部分 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在重要的地方都采用了双路供电.有的是两路电网,有的是市电电网与发电机组,在条件好的地方也不妨用双路电网与发电机构成双备份.多路输入经互投柜切换成一路输出,送往第一级配电柜.在这里主要将电分成两大部分:照明用电部分和数据用电部分,其他用电如空调等另有开关.  相似文献   
18.
王其英 《发展》2011,(3):66-67
西夏(1038~1227)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大约是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内蒙古、青海、新疆部分地区。党项族原是羌族的一支,在民族的纷争中历经磨难,唐末五代时在西北崛起。公元1003年,党项族攻占凉州,并于1036年正式建立了政权机构——西凉府,凉州自此成为西夏王国的辅郡,1227年被蒙古所灭,长达200多年。期间,西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自清代以来,凉州先后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珍贵文物,其中有的保存完整,作为国宝,闻名中外;有的为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邑人张澍从19世纪初就致力于西夏学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凉州大量西夏文物的出土及一些早期的学术成果,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西夏碑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也称感应塔碑)。清嘉庆九年(1804)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张澍误记为清应寺)内发现,并首次认定为西夏文碑刻,比中外其他学者正式接触并认识西夏文要早近一个世纪。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碑正面是28行、每行65字、总数达1820字的西夏文楷书,背面是与之相对照的汉文楷书;两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吸收了敦煌飞天舞女的艺术特点,造型优美;碑身的两边呈刹角,边上刻忍冬纹。由于西夏文已被人们遗忘,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到1908年我国黑城遗址发现西夏文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后,才知道了它的构造、文字和字意。  相似文献   
19.
王其英 《发展》2009,(4):153-155
丝绸之路重镇武威,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千百年来承载着历史留下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借助祁连雪峰的山川灵秀,经受大漠戈壁的锤炼洗礼,形成了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地域文化一凉州文化。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凉州文化从汉魏初创到五凉繁荣及至盛唐巅峰,加上宋(西夏)、元、明、清各有千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其英 《发展》2010,(7):34-36
李益(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他是一位诗名早著而又长寿的诗人,在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唐德宗贞元(785~805年)时期众多的诗人中,他对中晚唐的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大历诗歌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