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6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28篇
经济学   63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17篇
农业经济   39篇
经济概况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41.
今年和明年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一个触底期。这样的话,我们感到一个值得关注和争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转型再平衡。对于实现转型再平衡,我认为有3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高投资触底。以往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14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43.
边缘化的外来劳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昉 《开放导报》2004,(6):37-40
外来劳动力在城市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导致外来劳动力在城市陷入边缘化的境地。要改变外来劳动力的这种地住,惟一的途径是进行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使外来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后,能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4.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5%.增长的速度如此之快,而且持续的时间如此之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尽管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如失业下岗增多和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但其增长的高速、健康、稳定性质毋庸置疑.但是,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的确是世所罕见.很多人尤其是国际上的专家学者,对此形成了怀疑的态度,并且发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探讨高潮.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这个问题,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45.
蔡昉 《开发研究》1988,(3):42-45
<正>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的内容。相当大量的发展经济学家也是从劳动力转移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从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本文对其中主要理论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46.
<正>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机制已经引起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兴趣,产生了大量的文献(如林青松和伯德,1989)。90年代以来,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同一时间上国有企业改革迟迟难以深入,则产生了将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发展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加以比较的需要,以期从前者引出可供国有企业改革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7.
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正> 对于集中计划经济和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经济学家一向推荐两种不同的策略或方式。一种是“激进的”、“创世纪式的”、“一揽子的”或所谓“休克疗法”。另一种则是与此相对应的“渐进的”和“进化式的”。曾几何时,后一种改革方式很少被推荐,而前一种主张十分流行,被认为具有理论上的完美性和可行性。但理论家所提供的改革建议,迄今都是在经验的真空中产生的。无论是“创世纪式”的改革方式,还是“进化式”的改革方式,其各自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都还需要实践给予回答。中国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现在,回顾我国的改革道路,总结改革策略上的主要特征及其一般含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探讨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对于其他改革中经济,也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8.
通常,“以工补农”的问题是从两个角度提出来的。其一,针对近年来农业收益不如工商业高、农业相对停滞的趋势日益明显化而提出的;其二,在社会上对乡镇企业发展问题争议较大的情况下,为了给予乡镇企业的生存以一条站得住脚的理由而提出的。但我们认为,“以工补农”对于要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这种做法的实际后果是保护了效益低的部门,阻止了高效益产业的正常发挥,不能达到扶持农业、整顿乡镇企业的目  相似文献   
149.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分析了农民收入问题。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两个重要方面。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贸易政策等,构成了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今后,农民收入增长将主要取决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及其贡献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而且需要增加农业投资,改善农村信贷,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农民收入长期增长创造公平、有利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50.
90年代,我国面临着解决10多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严峻任务,即使以恢复到1984年的人均占有粮食水平计,也要求在本世纪末粮食总供给量迈上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即今后10年须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本文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政策选择作出分析,证明:无论是加强行政控制,还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支持,进行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推行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我国粮食生产的激励问题。因此,必须实行一种改革、发展和开放相结合的粮食综合策略,即第一,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发挥出粮食增产的技术潜力;第二,加强开发,保护环境,维持粮食增产后劲;第三,发挥比较优势,稳定增加粮食进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