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3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17篇
综合类   15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审视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17日,古城西安,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了一个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西部大开发!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鼓点,整个国家巨大的变革,也印证了西部成长的贡献,5年瞬间,关于西部大开发,人们有过争论,而主题始终不变的被张扬;同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无数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目睹了一个决策的实践过程。至今,我们期待着一个辉煌的年代属于西部,更属于整个富裕起来的国家。 我们乐意把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当作一个节目,并赋予它全中国富强起来的意义。尽管西部大开发的果实,不是一个5年能够完全成熟的,但是我们一直在分享。 回眸5年,我们一直在路上。那么,西部大开发走了一条怎样的路径? 展望已经到来的"纪念日",我们又将如何面对? 种种的思考,就在我们推出的西部大开发5年全景报告中。  相似文献   
52.
刘世庆  许英明  林睿 《开放导报》2006,(1):42-45,58
本项目以西部的四川省和中部的河南省这两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和人口大省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供给变化及未来趋势,指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已发生根本变化,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无限供给”将发生逆车,“民工荒”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长期基本国情。农村最大的增收渠道(进城务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将会越来越有限,中国低成本、廉价品、低利润主导的出口战略和发展战略也将面临挑战,我们需要新的农村政策、城市化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53.
林凌  刘世庆 《开放导报》2001,(10):11-13
由于长期的自然变迁,人为的巨大破坏和治理的严重乏力,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已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长江洪水泛滥,黄河断流频仍,沙尘暴愈演愈烈,迫使我们不得不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在西部大开发的首要地位。中央采取天然林禁伐和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断然措施,并用财政手段给予强有力的支撑,各省也分别提出了“山川秀美工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工程”,这些都是完全正确的,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国际社会的赞誉。但是,天然林采伐、坡地、牧草地种粮等都是西部地区贫苦农民赖以生存的源泉,天然林采伐等又是一些县、乡政府的财政支柱,采取禁、退措施初期,由于政策尚未到位,一时间曾产生“断电效应”,使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农民大幅返贫,生存条件受到威胁;一些被称为“木头县”的财政,几乎“颗粒无收”。现在命令和政策陆续到位,情况已有好转。然而从长远看,这些政策只能给当地农民短期的补偿,并不能使当地农民长期致富;当地押民生产总值,不但不能提高,也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旦农民的生存受到威胁,乱砍滥伐、毁林、毁草还耕之事必然会再度发生。这种情况过去已屡见不鲜,决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54.
城乡一体化不能以降低区域竞争力为代价,更不能简单理解为农村福利水平的提高,从而空想一个没有生产力提高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55.
笔者认为 ,资本、土地、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具有不同弹性 ,这种特点对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与普遍认同的意见最为不同的观点是 :西部不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相反 ,西部具有发展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产业的条件和潜在优势 ,当然 ,潜在条件和潜在优势不等于现实竞争力 ,要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还需要条件、努力和踏踏实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56.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随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探索前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历了国防科技工业创建时期的平战结合探索;第二个时期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期间经历了冷战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型时期的军转民和军民结合探索;第三个时期从新世纪以来至今,期间经历了新经济引发的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思想体系和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7.
推进西部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在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军工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军民共享创新资源、军地合作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探索,建设军民一体化的国家工业基础和国防工业体系、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基础建设、宏观体制、微观体制、军地互动、...  相似文献   
58.
平稳实现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已成为当前关系我国改革开放成败和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头等大事,笔者对此进行了三方面讨论。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渐进式“方式,逐步完成从过去的现收现支向先积累后使用的制度转型,这一过程的突出矛盾现在集中焊发为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而关于社会保障基金补偿的依据。作者认识不仅是人们现在基本认同的友来国有利润上交国家从而造成对国有企业职工的欠帐,从更根本的角度看,更应该归  相似文献   
59.
深化三线军工改革需要逐步解决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军工产品商品化改革,并通过引进竞争机制的商品化改革推动“寓军于民”战略;二是突破分割体制,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转化军工技术和军工优势的关键是“国家定位”的战略调整。对国防科研院所的职能和任务应该作双重定位,要在重视军事科研的同时,也重视转民研究;既要求其对军品的技术有所突破,还要求其为国家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家对国防科研机构的这种双重定位要给予具体的政策保证。  相似文献   
60.
本报告从12个方面讨论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繁荣。(1)四川和重庆:崛起中的长江上游经济带;(2)川渝合作共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必要性; (3)川渝共识与政府间合作平台;(4)川渝地区的产业合作;(5)川渝地区的区域合作;(6)生态环境治理合作;(7)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合作;(8)旅游业协作;(9)科技教育的联合协作;(10)物流和交通的协作;(11)共同加强与区外和周边的协作;(12)川渝合作的方式和途径。本期选发其中(1)(2)(3)部分,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