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357篇
工业经济   167篇
计划管理   546篇
经济学   283篇
综合类   198篇
运输经济   39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499篇
农业经济   353篇
经济概况   275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邮电经济   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叶龙  余彬彬  郭名 《技术经济》2019,38(7):82-90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以来自12家企业的330名员工为调查样本,探讨了中国传统耻感文化情景下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中介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自尊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成就动机越强,组织自尊对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反向刺激效应就越强,同时组织自尊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也越强。  相似文献   
992.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价值链重构已成为诸多企业的重要战略举措。基于数字化赋能的理论视角,结合对传统制药企业仁和集团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探索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创造主体,进而对企业价值链进行不断重构的研究表明: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价值链重构经历“内部价值链优化—产业价值链整合—生态价值链构建”的演化路径;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对员工、客户、合作、流程和产品的赋能对企业价值链重构产生影响;数字化驱使生态价值链构建成为新的竞争模式,生态价值链构建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价值链重构的主要方向。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价值链重构演化路径模型的提出,为传统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生态价值链以获取系统性竞争优势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93.
理论分析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2010年我国A股633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年报为样本数据,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存在着正向关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994.
广东电网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整个国内电建市场格局的改变,为推进所属企业的转型发展,整合资源出效益,做大做强电力基建企业,对下属的两家子公司实施了合并重组。在合并重组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理顺各种矛盾,开展了调整组织机构、配置干部队伍,进行人才开发与培训,对接薪酬体系.改革绩效激励、分流安置员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工作,特别对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开创出一些特色.对推动广东省输变电工程公司和广东省电力技术改进公司两家国企成功重组,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遇到诸多困难,本文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比较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经济层面(职业、经济收入)、社会层面(社区公共活动、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层面(归属感)之间的差别,分析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寻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文化融入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收效应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少免耕技术为例,基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和山西4省614户种粮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结果 (1)少免耕技术采用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在克服样本自选择问题带来的“选择偏差”后,通过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和核匹配进一步证实了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少免耕技术主要通过提高作物产量进而增加农户收入,产量效应发挥了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转移效应的中介效应不显著;(4)异质性分析发现,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在新生代农户和规模户中表现更为显著;(5)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认知特征是农户采用少免耕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为发挥少免耕技术的增收效应,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少免耕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发挥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降低技术实施成本,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老龄化与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方法]文章通过二元Logit模型,利用湖北省襄阳、宜昌、黄冈、潜江4市587户水稻种植户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老龄化阻碍了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老年组农户相对于年轻组而言,采纳生物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概率在下降,采纳生物农药的年轻组和老年组农户分别占总样本的47.79%和37.67%,采纳测土配方肥的年轻组和老年组农户分别占25.00%和15.48%;(2)农业技术推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对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阻碍。具体而言,政府宣传与政府培训均能显著促进年轻农户的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政府宣传能有效促进老年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但政府培训对其影响作用并不明显。[结论]政府应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针对中老年人降低培训难度,且为中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998.
2001—2020年鄱阳湖平原耕地复种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区域特点背景下,利用遥感手段实时获取局部区域耕地复种信息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有效反映区域农业集约化变化趋势。方法 文章以鄱阳湖平原为研究区域,利用MODIS09Q1数据建立二波段增强型植被指数(Two-band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2);基于时序EVI2,利用二次差分法提取研究区2001—2020年耕地复种频率逐年结果;基于Mann-Kendall检验方法、最小二乘法、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20年复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基于EVI2提取复种频率的总体精度为90.70%,Kappa系数0.81,满足应用要求。研究区复种以一年二熟为主,耕地整体复种水平以2013年为突变年份呈波动上升趋势,2001—2013年研究区复种降低,2013—2020年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复种较2018年和2019年都有所上升,表明恢复早稻政策作用明显。空间上看,20年间研究区82.14%的耕地复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保持稳定状态;复种显著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余江县、鹰潭市、抚州市、南昌市等县市区部分区域,显著上升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新建县、余干县北部、鄱阳县北部等。从转移类型上来看,主要发生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间的相互转换。2001—2013年一年二熟转为一年一熟现象严重,2013—2020年则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二熟现象明显。结论 基于EVI2提取复种频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长时序复种频率时空变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耕地集约化程度加强的趋势,可为区域“藏粮于地”战略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从种植制度的视角去理解多年的不同种植制度和休耕策略是如何结合的,从而丰富耕地集约化评价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99.
市场上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需求高涨。近日,多家公司表示已向央行递出牌照申请,并被央行受理。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预计第三方支付企业竞争激烈,争夺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行业或迎并购浪潮。  相似文献   
1000.
经过2013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下滑,8月的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关于二季度GDP增速低于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分析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潜在生产率下降的一种客观反映;二是仍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三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所导致的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此外,国家统计局认为,尽管经济放缓,但政府也清楚地意识到适当增速回落有利于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虽然经济增速在回落,但还是很冷静地坚持调结构、促改革。从长期来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2012年以来,随着新一届政府的成立,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增长势头减缓,延续多年的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速降至不足8%的水平,同时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国内各阶层,对重启新一轮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如何化解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对本届政府构成重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