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2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巴罗的财政支出自然效率条件和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别对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进行测算,发现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分别为2.33%和0.81%,目前两项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皆已超过了最优财政支出规模。为缓解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压力,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建议落实划转国有资本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政策,实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激发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缴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依据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运用保险精算的方法,构建出新农保替代率精算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新农保替代率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实行比例费率制;鼓励农民尽早开始参保并保持长期缴费;鼓励参保农民选择较高的档次标准缴费;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应当在适当情况下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继续强化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分析——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民工养老保险是具有较强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其建立和完善只有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推动下才能得以实现。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我国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工养老保险具备可行性,具体支持措施有补贴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赤字,对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用人单位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工本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财政支持,尽快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建立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视角下设计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农民工养老保险不仅要实现农民工群体内的统筹互济,而且要实现与城镇、农村养老保险的统筹对接.由于现实条件所限,一步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养老保险的统筹对接根本不可能做到,所以,城乡统筹视角下设计农民工养老保险只能根据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5.
薛惠元 《农业经济》2007,(10):35-37
基于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主体地位的理论依据,将政府作用归纳为"五个供给",即制度供给、法律供给、财政供给、组织供给和道德舆论供给,然而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不是万能的,应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作用边界。  相似文献   
16.
李金苗  薛惠元 《山东经济》2005,21(6):117-120
从影响政府职能定位的因素入手,透析政府职能变迁的过程,总结政府介入某一具体领域的基本原则,继而,针对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障现状,对政府在农民工养老保障领域中应承担的责任及其责任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界定政府在这一领域的职能边界,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城镇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理论界定,得出满足城镇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金合意替代率下限为43.7%,并参考学界对合意替代率上限设定的建议,将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养老金合意替代率水平区间确定[43.7%,70%]。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分别测算出乐观情形和悲观情形下,参加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不同组合时的养老金综合替代率,将其与合意替代率进行比较,进而找出三支柱体系下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水平区间。研究发现:低收入人群参加第一支柱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但缴费必须达到一定年限,中高收入人群还需拓展第二、三支柱作为补充;参加第二、三支柱能显著提升养老金的综合替代率水平,且参加第二支柱比参加第三支柱对第一支柱的补充作用更大;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下的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区间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逐渐扩大,最后保持在[43.7%,70%]水平不变。以乐观情形下,退休年龄为60岁、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始终等于上年度全口径平均工资的“标准人”参加第一、二、三支柱为例,缴费年限在15~19年时无适度区间,缴费年限在20~25年时替代率适度区间从[43.7%,46.9%]扩大到[43.7%,68.6%],缴费年限超...  相似文献   
18.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影响着人们的参保行为,目前"城乡居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着人们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中青年群体参保积极性不高、中途中断缴费及隔年补缴等问题,影响"城乡居保"保障水平和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湖北省缴费补贴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平湖市"城乡居保"政策的基础上设计了湖北省"城乡居保"新型缴费激励机制并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该机制基本符合湖北省情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鼓励人们积极参保、多缴费、长缴费,最后提出了完善现行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分别从试点县和农户两个层面来分析新农保的减贫效应。通过构建倍差法计量模型,对广西壮族自治区43个县域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农保政策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由于新农保的覆盖面还不大,其对广西整体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根据对湖北省团风县、宜都市和仙桃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农保对农村老年居民产生了一定的减贫效应。但由于农村老年居民领取的养老金水平偏低,其减贫效应还十分有限;对整个农户而言,新农保的减贫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筹资能力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运用2009年数据,通过短期静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农民个人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分地区来看,除陕西省外,全国其他省份的农民都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比重来看,中国大约有560%的农户负担不起新农保个人缴费。运用ARMA模型,通过长期动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只要农民的收入能实现持续增长,未来农民完全有能力承担新农保缴费。为实现新农保个人筹资的可持续性,建议明确界定“缴费困难群体”的范围,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