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6篇
贸易经济   6篇
农业经济   493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青岛市畜禽粪便排放量与肥料化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确定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和农田所需养分量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2011~2014年青岛市畜禽养殖量和农作物产量数据,估算青岛市畜禽粪便产生量及其主要养分含量和农田所需养分量,并从肥料化利用角度分析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潜力及畜禽粪便中氮、磷养分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如果畜禽粪便能够完全实现肥料化利用,则畜禽粪便中养分的化肥替代率达60%以上,可见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潜力巨大;从青岛市各区的氮、磷养分贡献率可以看出,城阳区存在氮和磷污染风险,崂山区和莱西市存在磷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22.
[目的]当前马铃薯生产与需求不平衡,价格波动剧烈时有发生,探索马铃薯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子,开展马铃薯价格分析及预测,对于马铃薯市场稳定和薯农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政策意义。[方法]采用主成分回归、VAR模型和符号回归3种方法分别对马铃薯价格波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以拟合优度最高的符号回归方程作为马铃薯价格预测模型,对马铃薯价格走势进行了预判。[结果]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主要受到消费端因素的影响,VAR模型结果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主要受到生产端因素的影响,符号回归结果则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受到生产端因素和消费端因素的共同影响。预测结果表明,2016—2025年我国马铃薯实际价格依次为0.56、0.46、0.58、0.60、0.54、0.54、0.58、0.56、0.62和0.54元/kg,名义价格依次是1.34、1.14、1.44、1.56、1.46、1.52、1.74、1.74、2.00和1.82元/kg。[结论]马铃薯价格波动是生产端和消费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依次为:消费替代品价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成本、上一期价格、生产替代品价格等;2016—2025年我国马铃薯实际价格将在波动中趋稳,名义价格将在波动中略增。  相似文献   
423.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思想,利水型社会源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水的利用对水造成伤害的现实,基于传统思想和现实的需求,其成长具有深厚的“土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福祉,更关系到经济的持续繁荣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因此,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至关重要,构建“利水型社会”是人水和谐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4.
日本以“六次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产业融合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日本在产业融合方面具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文章通过梳理总结日本"六次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分别从制度保障、组织机构、认证体系、政策扶持等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日本"六次产业化"发展现状,并运用"阿苏牧场"案例剖析了其产业化运行模式,最后得出了日本产业融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日本以"六次产业化"为发展战略,围绕"地产地消",依托当地农民开发利用当地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附加值更多地留在当地农村和农民。获得的启示有: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推进产业融合的关键;二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能够促进农村内生式发展;三是积极培育新型经济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四是加强产业化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425.
耕地物候的空间格局综合反映了作物种植在环境因子及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空间差异性,因此耕地物候识别成为农业遥感应用的热点之一。研究利用SPOT的植被指数产品开展我国北方耕地作物种植制度空间分布的遥感识别并分析耕地种植制度空间分布特征。首先使用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对时间序列植被指数进行重构,然后采用多项式和谐波函数拟合数据来确定耕地的生长季个数,最后通过比例阈值法提取耕地的生长季开始期和结束期。在上述过程中结合先验知识引入波峰阈值并通过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掐头去尾"处理来保证耕地种植制度识别以及物候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基于SPOT/VGT数据对我国北方15省的耕地种植制度进行了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取了不同生长季的耕地物候信息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适当引入先验知识有利于正确识别耕地种植制度和准确获取耕地物候信息,2005年我国北方耕地的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一年二熟制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平原地区。其中第一生长季的空间格局差异比第二生长季更加明显,同时生长季结束期分布的时间范围比开始期更为集中。总之我国北方耕地物候的空间格局与种植制度密切相关,受到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26.
外来植物入侵遥感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紧密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外来植物入侵遥感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总结了当前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的问题和不足,阐明了未来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遥感监测、预警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目前在监测方法上,主要有图像识别法、高光谱监测法、雷达数据辅助识别法和中低分辨率时序序列数据分析法等。其中,图像识别法和高光谱监测法应用较多,但其数据来源获取困难,后期数据处理工作量大,缺少普适性强的自动解译算法;雷达数据辅助识别法由于雷达数据自身空间分辨率粗糙,在植被监测中往往配合其他数据源同时使用,因此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中低分辨率时序序列数据分析法适用于较大空间尺度上的植被外来物种入侵监测,监测结果空间定位能力差,很难在小尺度区域上进行应用。在预警方法上,主要有生态机理模型预测和数学模型机理预测两种方法,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生态学模型预测机理性强、易推广,预警精度较好,具备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适宜于在宏观区域尺度上应用,但存在部分关键植被生理遥感参数获取困难等问题。数学统计模型预测以理论统计为主,只是对外来植物入侵发生的概率进行了估测,对物种或区域环境依赖程度高,普适性较差,遥感参数较少参与模拟过程,空间定位能力不足。总体上,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地进行外来入侵植物定位监测和预警已成为防控外来植物入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趋势。在数据源集成上,传统可见光遥感和新型激光雷达遥感、高光谱遥感、多角度遥感等多源数据集成、融合应用更为多见,数据获取范围进一步拓宽。特别是诸多新型国产高分卫星发射升空后,使得监测时效性和成本进一步改善,实用化、规模化、业务化动态监测成为可能。在技术方法上,受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传感器制造技术的影响,数据获取范围不断拓宽,空间定位能力不断增强,监测、预警也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和模型的应用,而是多模型、多平台(星-机-地)综合监测、预警模式成为趋势,外来植物入侵的遥感监测技术正逐步发展成为植被生态遥感学科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427.
秸秆还田作为目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提升作物产量等作用,同时还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功效。但秸秆还田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因此,给予农户一定补贴等激励措施势在必行。文章以玉米秸秆还田为例,基于河北、山东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两个地区农户玉米秸秆的利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户秸秆直接还田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受访者年龄、秸秆还田是否增加成本、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是否由政府承担、秸秆焚烧查处力度是否强、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增加的费用这5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受访者是否是村干部和秸秆还田是否改善土壤质量这两个因素对农户秸秆还田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428.
德国精准农业做法及启示——以百年农场Gut Derenburg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德国Gut Derenburg农场推进精准农业的做法和思路,以期对我国发展精准农业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实证研究法,介绍德国百年农场Gut Derenburg发展精准农业的基本情况,剖析其在改良土壤、底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变量追施氮肥和生长调节剂、农机作业等方面实施精准管理的应用实例,并总结其成功经验。[结果]Gut Derenburg农场的主要做法:(1)通过建立详实的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来实现对基肥施用(磷钾肥、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应用堆肥和石灰调控土壤p H)的分区精准管理;(2)通过近红外光谱实时测定叶片营养状况、群体长势等实现中后期氮肥的变量精准施用和作物生长调节控制;(3)基于车载Telematics系统实现多农机同时高效作业的精准管理。[结论]Gut Derenburg农场对当前中国发展精准农业的启示:(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2)以专业化服务为依托;(3)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4)以规模经营为基础;(5)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支撑。  相似文献   
429.
[目的]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灌溉大国,农业水价的变化对农业影响较大。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农业水价效应的研究进展。[方法]农业水价效用是指农民在消费水资源时对农业水价的满足程度,由于农业用水是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农业水价效用体现在水价变化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引导以及由此导致的节水技术采用,种植结构调整等生产方式方面的改变、以及对农民收入影响及思想观念方面的作用等。[结果]国内主要通过需求弹性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价变化对农业节水、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国外专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农业水价对农户行为、经济价值及管理体制的变化。[结论]该文探讨了农业水价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即农业水价效应宏观性不足、研究缺乏完善指标体系、水价效应滞后性关注不足。提出了农业水价效应研究发展趋势:(1)拓展视角,从宏观角度观察;(2)建立完善的农业水价效应评价指标体系;(3)结合改革,关注农业水价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430.
新巴尔虎左旗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SWO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巴尔虎左旗作为典型牧业旗县,是呼伦贝尔市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其畜牧业生产条件薄弱、畜产品交易体系不健全、畜产品缺乏品牌效应、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研究提供了最理想的综合研究单元。系统深入地研究县域尺度畜牧业转型问题,对于提高典型牧业旗县域经济竞争力,丰富农业组织及农业经济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研究以新巴尔虎左旗为研究对象,利用入户调查数据和社会统计资料,采用SWOT分析探讨了不同畜牧业转型升级模式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表明:结合牧民的生产经验,根据草地的生态承载力和市场的运行规律,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和资金等等,实现从传统、分散和要素单一的传统畜牧业,向有组织、适度规模与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畜牧业的转型,从而有利于牧区社会和谐、牧民增产增收、牧业高效优质和草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