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6篇
农业经济   494篇
经济概况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01.
[目的]当前马铃薯生产与需求不平衡,价格波动剧烈时有发生,探索马铃薯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子,开展马铃薯价格分析及预测,对于马铃薯市场稳定和薯农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政策意义。[方法]采用主成分回归、VAR模型和符号回归3种方法分别对马铃薯价格波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以拟合优度最高的符号回归方程作为马铃薯价格预测模型,对马铃薯价格走势进行了预判。[结果]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主要受到消费端因素的影响,VAR模型结果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主要受到生产端因素的影响,符号回归结果则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受到生产端因素和消费端因素的共同影响。预测结果表明,2016—2025年我国马铃薯实际价格依次为0.56、0.46、0.58、0.60、0.54、0.54、0.58、0.56、0.62和0.54元/kg,名义价格依次是1.34、1.14、1.44、1.56、1.46、1.52、1.74、1.74、2.00和1.82元/kg。[结论]马铃薯价格波动是生产端和消费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依次为:消费替代品价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成本、上一期价格、生产替代品价格等;2016—2025年我国马铃薯实际价格将在波动中趋稳,名义价格将在波动中略增。  相似文献   
502.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和生活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既解决了沼气发酵原料,净化了环境,又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在有限的土地上,科学、高效地利用时间、空间等资源,实现了能源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良性循环,达到了能源、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一个面积为350m2的"四位一体"温室大棚(养殖业、种植业)总的年纯利比普通农户的增加了1倍,同时该模式的采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这种模式的推广应用可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03.
北京市水价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姜文来  唐曲 《水利经济》2009,27(3):30-32
回顾了北京水价调整历程,分析了北京市水价改革推动力及承受能力,指出水资源短缺、收入提高、南水北调工程的即将实现和既定的相关政策是北京水价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提出了水价改革的建议:推行阶梯水价,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价承受能力标准体系和绿色水价体系。  相似文献   
504.
目的 食物系统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比重已达到30%。聚焦居民收入增长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碳排放效应,从饮食结构视角考察居民收入增长导致的食物系统碳排放变动。方法 文章从微观视角运用EASI需求系统模型分析不同收入增长模式下食物系统碳排放的可能增长路径。结果 (1)收入增长会使碳排放密集型的牛羊肉等动物类食物的消费量快速增长;(2)在不考虑收入分布变化的收入增长10%~50%的情景下,人均食物系统碳排放的变动在-5.23%~13.99%,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群体壮大的收入增长模式则会使排放进一步增加;(3)在收入增长幅度低于30%时,农业减排技术进步可以有效中和食物系统碳排放增长,反映出农业减排技术进步对于减缓食物系统碳排放的重要性和有限性。结论 有必要制定依靠农业减排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减排策略,进一步促进饮食的健康和环境协同增效,引导居民的饮食结构向果蔬等植物类食物及“低畜肉,高禽、蛋、奶、水产品”的动物类饮食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505.
目的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有关要求以及新阶段“三农”发展现状、特征构建农民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9年江西省103县(区)的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从职业素质、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健康水平、市民化水平五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农民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找出影响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2019年江西省103县(区)的农民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 (1)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主要受职业素质、人均可支配收入、市民化水平等的影响;(2)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评价值为0.565 5,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3)从一级指标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来看,农民职业素质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展水平、市民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显著的多维性和异质性。其中,职业素质发展水平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展水平、市民化发展水平均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征。结论 江西省农民现代化发展进程还有待推进,未来应该在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促进农民就地市民化、加强区域间农民现代化发展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进一步提高农民现代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06.
目的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非常态因素影响不断蔓延、地缘格局突变及西方宣称经济脱钩之大背景下,中国食物安全的脆弱性问题愈发凸显,如何提高食物安全韧性成为食物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方法 文章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的基本框架,分别从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和省级层面建立食物安全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各层面食物安全脆弱性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及运用重点移动方法分析了食物安全脆弱性空间迁移特征。结果 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指数总体处于下降通道,但存在阶段恢复性的反弹特征;在食物安全脆弱性评价的权重中,食物生产维度最大,且其中的气候因素的权重相对较高;东部地区、主销区和东部沿海经济综合区是食物安全脆弱性较高的区域;天津、宁夏与上海的食物安全脆弱性问题突出;全国食物安全脆弱性重心呈向西南迁移态势,年均移动距离为90km。结论 有必要建立具有更具前瞻性、更高韧性和更强适应能力的食物安全战略,从减轻暴露性风险和敏感性及提高气候因素等适应能力入手,强化食物安全较为脆弱地区的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提高食物安全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07.
该文结合部分省市更新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要求,从市场经济、农业经济新阶段、农业经济新时期(工业化中期)与农业区划3阶段论述了新时期农业区划的特点,提出传统农业区划改进型、农村经济区划、农村发展区划的设想。  相似文献   
508.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乡村改革不断深化,乡村资源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激发,中国的乡村融合发展亟待科学指导。方法 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相关研究领域阶段性前沿,探讨了“产—景—村”融合发展内涵,解析了“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结果 指出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下聚落景观和生产景观交叉融合,催生了复合型乡村景观的大量涌现,乡村土地分区利用呈现多元化,“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的推广加速了乡村多功能转型发展,同时乡村空间分割、发展失衡和人地矛盾等问题也得到有效修复缓解。结论 考虑到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景—村”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空间、产业、景观营造、内生动力等层面构建“产—景—村”融合发展理论模型,从乡村发展规律、价值功能、区域互动、生态安全、机制保障等角度提出对策措施,为中国“产—景—村”融合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激活乡村发展内部的动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09.
[目的]界定绿色农田定义,明确绿色农田内涵,探讨绿色农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绿色农田监测评价、促进绿色农田建设提供支撑。[方法]文章基于绿色农田建设示范实践,以及文献分析和专家研讨方法,界定绿色农田定义与内涵和指标体系要素构成。[结果]全国多地先后启动了绿色农田建设示范,部分学术文献论述了绿色农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任务与工程措施,但绿色农田定义与内涵和绿色农田指标体系要素构成目前尚未论及。[结论]绿色农田是指土壤肥沃、健康安全、资源高效、宜机耕作、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和高产稳产的农田,是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绿色农田指标体系由农田土壤环境、农田资源利用高效性、农田宜耕性、生态景观性、高产稳产性5类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510.
贾琳  王帅  夏英 《农业经济》2023,(4):13-15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好为小农户提供服务,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关键。从包容性发展视角出发,选取河北省阜星科技现代农业园区和百信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分析社会化服务引领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衔接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明确多主体的角色定位,建立紧密的互嵌互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衔接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有机结合,建立“社村联合”模式,发挥了分社和村委会的中间管理和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