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151篇
工业经济   66篇
计划管理   181篇
经济学   141篇
综合类   155篇
运输经济   56篇
旅游经济   6篇
贸易经济   214篇
农业经济   25篇
经济概况   159篇
信息产业经济   2篇
邮电经济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交通事故产生的赔偿纠纷是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损害赔偿案件的主要类型,道路交通事故归责原则是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的基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对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作了详细规定,同时,在侵权法上责任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问题,也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2.
浅谈合同有效场合之缔约过失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有效场合之缔约过失责任于1896年德国学者莱昂哈德提出后,对世界各国立法及学说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缔结过程之中,不仅适用于合同不成立、无效、被撤销场合,也适用于合同有效场合.承认合同有效场合之缔约过失责任,有利于更全面地保护缔约当事人的利益,更好适应时代的交化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83.
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以保护离婚案件中的无过错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下,无过错当事人一方的举证能力陷入困境,使得此项新规定难以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84.
8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婚内侵权现象愈演愈烈,婚内侵权不仅严重损害了婚姻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严重背离了我国立法精神。所以,建立完善的婚内损害赔偿机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将针对我国建立婚内侵权、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8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加快,公用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和法律意识的提高,精神损害赔偿成为法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对受害者精神上的损害赔偿,有时甚至超过肉体上的和物质上的损害赔偿,因为在商品经济社会,人际关系虽然不是商品关系,但它常和财产关系相联系,精神损害的恢复,,除了精神的帮助以外,还常常需要时间和物质力量的帮助。  相似文献   
87.
合同签订后,当事人应依法按照双方合同中的约定,全面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如果一方不履行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规定的,就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只要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免责条款,违约行为人都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金和赔偿金在特征上,均具有补偿性.但是违约金作为一种违约的补救方式,具有损害赔偿金所不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88.
《长三角》2012,(6)
据报道,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将开征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近日,财政部发布《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表示,我国将对管辖水域内接收从海上运输持久性油类物质的货物所有人或其代理人征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标准为每吨持久性油类物质0.3元。  相似文献   
89.
杨艳英 《理论观察》2011,(3):140-141
我国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特殊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为两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  相似文献   
90.
就目前而言,法学界、法律界对于在我国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也初步的明确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请求的主体以及赔偿标准等问题还未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对该问题的处理上出现较大差异。对此,笔者拟就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