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4篇
财政金融   422篇
工业经济   22篇
计划管理   119篇
经济学   412篇
综合类   179篇
运输经济   1篇
旅游经济   4篇
贸易经济   119篇
农业经济   12篇
经济概况   1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Using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expectation dynamics induced by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Central Bank (CB) and the public can cause the price puzzle. The signalling and learning dynamics between the CB and a representative private-sector agent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s investigated. Inflation positively reacts to contractionary monetary policy because the change in the interest rate is perceived as a signal of the CB’s private information about higher future inflation and output by the public. The empirical section of the paper validates this theoretical argument using a VAR specification about the US economy. Besides providing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rice puzzle,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ha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bout transparency and monetary policy.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symmetric information causes significant friction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These frictions induce short-run undesired effects like increase in expected inflation and actual inflation as a response to contractionary monetary policy which is identified as “the price puzzle”.  相似文献   
62.
本文运用非参数DEA方法对2006~2008年18家国际大银行的效率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在选取投入产出指标上,与传统方法不同,本文考虑风险投入,利用利润法选取指标。通过运用两种DEA模型,分别对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探讨引起国内外银行效率变动的原因,并且对技术退步现象首次作出可能的解释。本文主要结论为,不论从国际银行业,还是中国银行业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减少主要是由技术退步引起的。而技术变动的原因在于风险的变动。  相似文献   
63.
在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如何防范典当业的洗钱风险,成为摆在反洗钱监管部门及典当业管理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中国典当业的现状,分业务环节对典当业潜在的洗钱风险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在FATF“反洗钱40条建议”的框架下,对如何防范典当业的洗钱风险给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4.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认为特质风险不应被定价,即便无法完全分散掉,与股票收益也应是对应权衡关系。但AHXZ(2006,2009)发现的"特质波动之谜"现象对标准金融学理论再次提出严峻的挑战,也使得公司特质风险定价行为逐渐成为金融经济学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从特质风险的测度、"特质波动之谜"现象的实证检验、异质性现象的形成机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从而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65.
傅强  朱映凤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4):66-69
文章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对1995--2010年间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走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市场不仅存在实际货币需求、真实GDP和名义利率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贸易市场上还存在名义汇率、国内价格水平和国外价格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通货膨胀的短期波动依赖于货币供给、名义利率和实际GDP的变化,且具有很强的通货膨胀惯性,货币市场和贸易市场非均衡对通货膨胀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6.
孙力军  朱洪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32-34
文章用两种方法测度了我国通胀预期:(1)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衡量通胀预期;(2)ARMA模型对通胀的预测值。并计量分析了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结果显示:CPI上升、正产出缺口增加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是形成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利率、人民币汇率和食品价格对通胀预期的形成作用不显著和影响较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动态微调,是目前管理好通胀预期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67.
针对我国2001~2010年季度数据,通过使用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方差分解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长期内我国货币供给的变化与物价和产出的变化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同时存在一个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货币供给增长率是物价水平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即长期内货币供应量仅对物价水平产生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货币政策选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8.
央行加息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柏 《特区经济》2011,(12):75-77
金融危机后的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趋势日益增强。为了控制这种局面,我国央行从去年10月份开始采取加息的金融政策和手段,来直接影响到膨胀带来的CPI的不良上涨的局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利用加息的手段是不得已为为之的措施。本文通过对我国今年3次加息政策实施,以及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变化以及对房地产和股市的影响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加息手段应用的现实效应和利弊,在对目前即将开展的进一步加息政策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9.
2011年3季度,银行间市场平稳运行,主要特点是:资金面前紧后松,货币市场利率先扬后抑、震荡下行;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先升后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步伐加快,季末成交价格显著偏离中间价;利率互换成交量创新高;外汇掉期短期限融资功能更为明显,中长期限掉期点持续上行显示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  相似文献   
7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ink between hot money and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in China from January 1997 to December 2009. Using the structural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we find a considerable degree of long-run cointegration and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effects between hot money and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The speculative shocks are found to temporarily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to exacerbate business cycle volatility. The liquidity shock stemming from hot money is shown to be the primary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fluctuation in business cycles during the most rec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eriod This could be detrimental to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refore, informing future policies, it is critical for policy-makers to take precautions against the speculative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