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0篇
财政金融   699篇
工业经济   31篇
计划管理   745篇
经济学   1107篇
综合类   344篇
运输经济   63篇
旅游经济   37篇
贸易经济   389篇
农业经济   126篇
经济概况   4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276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41.
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加剧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亟需通过国内价值链省域比较优势的互补协同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价值链产品内,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框架,兼顾增值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两个维度,使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设计一个评测国家内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真实比较优势的新指标。结果表明,东部沿海省域比较优势强度与广度最为显著,内陆省域比较优势集中于上游能源型部门;制造业部门比较优势凸显,服务业部门比较优势相对薄弱;比较优势高省域集中度与低省域集中度的产业部门中,均存在整体比较优势强弱差异,其中,高省域集中度产业部门比较优势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2.
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8—2018年面板数据,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本省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均有促进作用,而在部分矩阵下对省际创新发展有负向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与外商投资均对区域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建议加强区域技术联系与资源共享,打破数字经济在区域间创新发展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创新资源精准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应用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3.
基于组织变革理论与知识基础观,引入知识管理与企业家导向变量,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情境效应。结果表明:①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②知识管理在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③相比于低水平企业家导向,高水平企业家导向会强化数字化转型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弱化知识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从创新数量转移到创新质量上来。聚焦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锁定效应,运用DEA-SBM测度技术锁定效应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检验技术锁定效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寻找解锁技术锁定负效应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技术锁定效应显著抑制创新绩效提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模式中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对技术锁定负效应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且自主创新投入可以深度缓解技术锁定对创新绩效的消极影响;消化吸收能力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之间发挥创新路径枢纽作用,表现为创新模式一体化的调节作用可以显著缓解技术锁定负效应。另外,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创新能力不同未造成明显的技术锁定效应差异。研究结论对于积极调控我国技术锁定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5.
王佳  曹琼予 《技术经济》2022,41(1):160-168
本文在传统KMV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风险资产价格的跳跃因素,构建跳跃-扩散KMV模型。分别从行业属性、公司属性和公司规模三个角度,对我国126家上市公司的跳跃风险进行估计,并对其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以测算的违约距离为被解释变量,以经济周期、跳跃风险及反映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的财务指标为解释变量,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使用跳跃-扩散KMV模型度量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效果较好,测量结果与我国实际情况较吻合;同时企业的信用风险与其自身的偿债能力和跳跃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及宏观经济状况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6.
笔者结合收益成本理论及托达罗模型,在对农民预期迁移收益和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数据,分别对就地和异地两种迁移方式以及迁移前后的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结论显示: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迁移和异地迁移的最低期望月薪差值远远大于异地迁移成本;第二,农民对就地迁移和异地迁移的最低期望月收入分别是农民在农村剔除务工收入后人均月收入的3.42倍和4.80倍,这两个比例数值即是本文寻求的焦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充要条件,并且该比例数值可能会随着不同地区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7.
银行市场营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体制背景下并依赖于一定的体制运行的,体制(或制度)是解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行为的重要变量。本文首先阐述了体制与制度的内涵及二者间的逻辑联系,阐明体制是制度的一部分;论证了市场营销对体制的依赖,体制要素结构为市场营销提供了资源配置的机制或方式;分析了体制或制度对银行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指出体制是确保银行市场营销活动规范有序并持续获得高效益的根本保障;其后建立了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一般理论模型;最后分别以不同体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市场营销目标、营销变量特征、营销体制约束与激励条件的分析为依托,构建并比对了相应的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体制下以及开放经济下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48.
运用VAR模型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但对农村的促进作用要比城市滞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弱的正向诱导效应,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则不具备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49.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创新要素集聚、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创新要素集聚对于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具有负影响,对于高校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企业的影响为正。政府支持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对于企业具有负影响。制度因素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效率没有明显影响,而对于企业具有明显的正影响。人力资本对于高校和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影响。FDI因素对于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的外溢效应。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知识和健康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才能实现更快的创新产出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0.
为了借鉴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的数量方法对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本文基于马克思两部类经济增长模型的特殊结构,将特征值方法探索运用于对其的研究。通过解析两个部类积累相互约束的关系,以及每个部类新创造价值增长与本部类积累和两个部类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获得两个部类新创造价值的唯一特征值,也就是唯一的均衡发展速度。给出与特征值对应的全社会和每个部类积累率算式,指出产生特征值的模型结构条件,以及特征值的最大值。从经济均衡和非均衡增长的视角,通过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对比分析,阐述了马克思两部类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特征值的理论蕴涵。最后引用和借鉴《资本论》中的举例,对所论析做了算例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