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10篇
计划管理   69篇
经济学   109篇
综合类   82篇
贸易经济   211篇
农业经济   324篇
经济概况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71.
近几年,国家持续加大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力度,取得较大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及极端气候仍将对粮食质量安全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更强,期望值更大,这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进行概述,分析查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监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2.
一种应用于散粮输送的全密封多点受料带式输送机的新型导料槽。此种新型导料槽有便于调节、缓冲、挡料、拢料和便于检修等优点。新型导料槽可调节粮食下落到运行皮带上的粮流方向与进料落点,可对筒仓出料的粮食起导向和缓冲作用,可有效缓解对皮带的冲击,提高粮食在皮带上的成形稳定性,减少输送机在受料点出现跑偏与撒料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3.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的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路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结果:(1)2000—2018年,中国各类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极化态势增强,区域差异逐渐扩大。(2)粮食主产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与中国整体层面的变化趋势相似;粮食主销区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和饲料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口粮生产能力呈现波动下降特征。(3)各类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存在"棘轮效应";各类粮食播种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对各类粮食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和口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总值对饲料粮生产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在结构和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粮食生产联动效应""挖掘粮食生产新动能""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稳步提升中国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4.
崔鹏程  张涛  陈鑫 《科技和产业》2021,21(1):286-292
粮堆埋人事故发生率高,人员生还率低.为研究事故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采用事故致因"2-4"模型对46起粮堆埋人事故进行分析.首先,从个人层面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其次,从组织层面分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根源原因;最后,构建粮堆埋人事故致因链,提出预防对策.结果表明:在不稳定粮堆表面作业、安全培训不到位等不安全动作和挡粮板设计不合理等不安全物态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高和安全习惯不佳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安全检查制度、外包管理制度、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的缺欠和落实不到位,结拱、挂壁处理和粮食出入仓作业规程等的缺欠或未严格规范人员作业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事故发生的根源原因是安全文化缺欠.  相似文献   
175.
农发行业务萎缩的情况引发了对其存在必要性的质疑。文章从粮食安全和粮改深化等方面说明了农发行存在的必要性 ,并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6.
通过对采用膜下粮面施药与通风口施药两种方式的试验对比,两种方式均能达到较好的杀虫效果。粮面施药需要进入仓房操作,而通风口施药是在露天环境下作业,简便、安全。熏蒸时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施药方式。  相似文献   
177.
为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榆林市各县级单元为评价对象,在构建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根据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耦合协调型分区。结果表明:榆林市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度值均大于0.52,表明各县级单元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关系密切。耦合度为0.64~0.72的评价单元数量最多,其次为0.72~0.84,分布面积最少的为耦合度0.84的区域;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中南部与东北部较高,西部较低的规律。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低水平耦合区面积最为广泛,其次为拮抗区与磨合区,协调区面积最小,表明榆林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和谐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78.
[目的]提高粮食用水效率是降低农业用水规模、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测度中国31个省(市区)的粮食用水效率,揭示了其时间演变规律与空间分异特征。[方法]以中国31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2010年与2015年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进行静态分析和评价,揭示各省(市区)粮食生产水资源投入松弛量,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的差异特征;其次,采用各省(市区) 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水资源全要素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趋势。[结果]中国大多数省(市区)粮食生产用水效率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影响用水效率的关键因素;多数省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近50%的省份粮食生产用水存在冗余,应适当减少粮食生产用水量;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地理空间分布有关,与区域水资源丰沛程度负相关。[结论]国家应加大对粮食灌溉设施的技术投资,因地制宜优化粮食生产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79.
通过对南沙港区粮食码头工程项目的设计回顾,提出对项目设计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0.
受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呈现出区域结构分化明显,粮食生产逐渐向粮食主产区聚集;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与中心向北转移;粮食生产的区域优势形成,粮食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特征。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方法,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剖析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基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逻辑框架,选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粮食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农民增收结构变迁、人均收入比较、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经营耕地程度、财政投入及生产条件改进等。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效应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形成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产销区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不明显,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滞后等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着力打造粮食区域化生产;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改善粮食主产区生产条件;形成农业发展为主、其他产业并行的发展模式等。该文提出,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提升:一是扩大准则层指标设定,精准、细化指标层指标选择,对粮食主产区效应影响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评判;二是拓展研究视角,从个案分析推广到整个区域分析,总结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有的放矢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