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24篇
财政金融   313篇
工业经济   82篇
计划管理   354篇
经济学   317篇
综合类   200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11篇
贸易经济   213篇
农业经济   64篇
经济概况   1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A number of financial variables have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explaining the time-series of aggregate equity returns in both the UK and the US. These include, inter alia , the equity dividend yield, the spread between the yields on long and short government bonds, and the lagged equity return. Recently, however, the ratio between the long government bond yield and the equity dividend yield – the gilt-equity yield ratio – has emerged as a variable that has considerable explanatory power for UK equity return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 gilt-equity yield ratio with these other variables for UK and US equity returns, providing evidence on both in-sample and out-of-sample performance. For UK monthly returns, it is shown that while the dividend yield has substantial in-sample explanatory power, this is not matched by out-of sample forecast accuracy. The gilt-equity yield ratio, in contrast, performs well both in-sample and out-of-sample. Although the predictability of US monthly equity returns is much lower than for the UK, a similar result emerges, with the gilt-equity yield ratio dominating the other variables in terms of both in-sample explanatory power and out-of-sample forecast performance. The gilt-equity yield ratio is also shown to have substantial predictive ability for long horizon returns.  相似文献   
122.
本文利用结构突变理论,对我国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数据生成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服从于单位根过程,数据生成过程并未发生结构突变,因而基本保持了持续下降的“稳定态势”。  相似文献   
123.
为抑制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等严重经济问题,紧缩性货币政策成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的必然选择,而该政策将极大左右银行业的经营业绩与资产质量。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在连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下,比较竞争力并不占优的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所应调整的战术与战略。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关于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引发了我国学术界的争议,有些学者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但有些学者提出了质疑。本论文以外向型经济城市——青岛为考察对象,选用科学的模型和变量,定量地分析FDI对青岛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分析结果证明,利用FDI对青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本论文指出了今后利用FDI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5.
文章针对企业套期保值过程中由于套保比率的设定以及入市点的错误选择使得企业面临亏损风险的问题而提出对策。笔者在套期保值比率问题上首次引入了寻找合理判断入市点的模型并给出了具体方法。利用金融工程中无套利的复制原理,复制出了一个远期的权益,从而得出了文章所认为的最优套保比率,为实务界经常运用的选择入市点问题给予理论支持。文章构建的模型得出,在套保比率的设定问题上不但要选择入市点,还要选择套保的时间因素。在买期保值上,当判断出市场行情有利时我们选择相对较大的保值比率,这样可以使我们能尽量获取基差上扬所带来的收益,另外又不至于把套保比率无限扩大使得套保变成投机,以防在万一出现行情错误的时候出现大幅亏损。在卖期保值上,当判断行情有利时,选择相对较低的保值比率,这样可以使我们能尽量获取基差下跌所带来的收益,另外又不至于把套保比率无限缩小甚至不保使得套保变成投机,以防在万一出现行情错误的时候亏损。  相似文献   
126.
文章旨在梳理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通过时序研究方法揭示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动态与脉络。研究发现,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与其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期监管当局倾向放松监管,这其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利益攸关方的激烈博弈,而在经济衰退期,在金融体系风险的压力下,监管当局会收紧监管标准。从中可以窥见,上世纪20年代前的宽松监管与1929年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与70年代经济滞涨,监管加强,80年代初的放松管制与80年代中后期银行大量倒闭,90年代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交替出现的银行业监管放松与收紧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研究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历史、监管体系和监管措施,有助于我国加强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完善银行业资本监管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7.
建筑废弃物经过除杂、二次破碎可以得到粒径范围为0-4.75mm的再生细骨料。本文研究了不同水灰比条件下,再生细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再生细骨料取代率由10%增加到40%时,再生混凝土7天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再生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随着再生细骨料取代率的增加逐渐降低,取代率在50%以下时,28天抗压强度降低幅度较小且满足设计要求。再生细骨料用于实际工程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28.
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方式、资金运用方式会影响金融机构本身和金融体系的杠杆率与稳定性。若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主要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金融资产,并且通过金融资产进行再融资的规模不受限制,那么面对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的冲击,这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的杠杆率会快速下降,在其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较严重时,资金链条就会断裂,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分析不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方式对金融机构杠杆率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的教训,针对杠杆率快速下降时如何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9.
从新的角度对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现象的原因与表现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生育率下降)与社会(生育中的“性别偏好”)因素均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妇女曾生(或存活)子女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和具有不同孩子性别组合的家庭分布与构成发生变化,是人口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另一类“积累性”和“后果性”表现。同时,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0.
访华日本国际客源市场之细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日本作为国际客源市场形成于其高速发展的经济成长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一市场对中国国际客源市场的发展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依其市场规模和显在的经济实力,实际访华的日本客源市场规模远未达到预期,这对中国在今后争取更大的日本客源市场乃至亚洲客源市场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想透过该问题的研究,全面分析访华日本国际客源市场的状况,并据此为中国在争取日本国际客源市场方面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