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1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131篇
财政金融   465篇
工业经济   500篇
计划管理   2174篇
经济学   1484篇
综合类   1509篇
运输经济   52篇
旅游经济   247篇
贸易经济   1083篇
农业经济   1886篇
经济概况   92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252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590篇
  2013年   928篇
  2012年   748篇
  2011年   942篇
  2010年   718篇
  2009年   551篇
  2008年   650篇
  2007年   590篇
  2006年   607篇
  2005年   478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extraction a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es emerged as a theory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resource windfalls on national economies. However, within countries, resource booms and busts can have distinctive effects across local economies, as extractive regions face particular economic consequences unlikely to be observed in nonresource regions. Empirically, most studies analysing the resource curse have relied on cross‐country models to estimate effects and inform policy; however, the use of regional – within‐country – analysis has gaine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lately, promoted by two advantages: it avoids unobserved country heterogeneities confounding economic outcomes caused by resources and exploits the subnational quasi‐natur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generated by endowment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resource curse literature by discussing its theoretical causes across scale (regional vs. national effects) and highlighting the empirical challenges involved in the analysis of mining economic impacts across regions. We complement the discussions by econometrically modelling economic growth across nonmetropolitan substate regions of Australia during a period of resource windfalls, finding that in most cases, resources have been a blessing for local economies, although negative effects have also been experienced in parts of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99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llocation of entitlement righ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In particular, the case of allocating a Total Allowable Catch quota for the Mediterranean swordfish is examined as a case study. The proposed approach comprises three steps. First, there is a bargaining procedure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nd the res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 countries. As soon as an initial agreement is possible, the EU considers various equitable rationing methods to allocate its share to the European Member States. These rationing methods draw upon two different streams of the literature, bankruptcy and ‘burden sharing’. Finally, the European Member States reach a fair agreement through minimising an envy‐free index. The allocation rule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equal proportion and equal share rationales represents the best compromise solution.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为积极开展分区域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探索信息化管理区划资源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北京市各类农业资源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方法]文章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通过对北京市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和功能的描述,指出北京建设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问题主要是:对农业资源信息数据重视程度不够,对农业资源信息数据投入不足,农业资源信息分散且缺乏有效的开发整合机制,在技术层面存在系统对接和需求方面的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结论]提出了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措施,加强政府在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对资金投入的监管和引导,整合各方资源,充实农业资源数据的完整,与互联网平台和云数据平台进行对接同时深化服务功能,满足目标人群需求,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法规政策。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存在的差异性,为配置效率的提升寻求有效措施。[方法]运用超效率DEA,对2001~2014年间中国31个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全面评估,从中探究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趋势和时空特征,构建Malmquist指数以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水平考察影响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动的因素。[结果]中国各地区整体的配置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超效率平均值从2001年的0.520上升到2014年的0.76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3%,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年均增长4.2%、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年均下降2.8%;从影响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来看,技术效率已成为主要因素。从细分的6个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最高,西北地区最低。从具体省份情况来看,有17个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其中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结论]提高中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可采取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各地根据农业科技资源实际扬长避短、合作共赢,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为切实解决我国长期面临的农业资源禀赋家底不清楚、农业资源更新不及时、基础数据共享不充分等实际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率先启动了"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系统建设和服务应用。[方法]文章在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数据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与分析要求,甄选出了典型样点县(市)农用地资源数据库(2010~2015年),作为农用地资源态势分析和研究的依据。[结果](1)耕地、林地是典型样点县农用地主要类型。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占土地总面积均在40%以上。2010~2015年,全国各样点农用地结构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呈现总体增加的态势,年均增长率为1.76%,主要分布在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地区,耕地减少的地区主要在快速发展的中部区域。(2)2010~2015年耕地质量呈现整体下降态势,这种趋势在我国中部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尤其明显。草地、园地面积均有明显减少,年均减少2.10%和2.02%。(3)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全氮含量平均值、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及土壤pH发现,东北地区样点的有机质含量高,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南部地区的土壤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较高,华北地区普遍偏低。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的地区分布在中部地区,而南部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中部地区的p H普遍偏高,土壤呈碱性,南部及北部地区的pH偏低,土壤多为酸性。[结论]近些年来我国耕地数量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加,但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不容忽视。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亟须进一步加大农用地资源整治与保护力度,加快国家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建设与共享,加强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前沿的技术方法和科学决策研究,为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6.
运用水足迹理论对广西2004—2014年水足迹账户进行核算,评估广西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并结合LMDI模型计算驱动力的贡献度,对各驱动力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水足迹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农业生产水足迹占比较大;广西的用水效率逐年提高,水资源利用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在分解出的驱动力中,人口效应为正向驱动力,人口增加对水足迹变化的影响较小;经济效应为正向驱动力,经济增长对水足迹变化的影响最大;效率效应为逆向驱动力,贡献度仅次于经济效应,用水效率提高会使水足迹减少。  相似文献   
997.
国外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是一体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行政管理紧密结合,形成法规—规划—实施管理—评价—法规一套动态的自然资源管理流程,使行政管理真正科学、有效。国外自然资源公共服务针对自然资源管理者、使用者的需求来提供,主要有财政资助、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三大类。对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启示:(1)扩大自然资源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2)建立完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和体系;(3)加强自然资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建设;(4)在完善基础数据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加强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998.
文章在对矿产资源价值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安徽省6个样本矿山企业2008-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铁矿产品成本分析调查,运用原矿还原法以原矿产品和选矿产品为征收对象分别测算原矿销售收入,对比分析了因计征产品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应征额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精矿征收作为计征对象时,其补偿费核算应增加有动态调整机制的补偿费计征调节系数,计价调整系数为0.70-0.75之间,以适应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999.
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分类,分别应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模糊综合法对该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发展并不均衡,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性大、重复开发较多,同质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多于合作。该文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合力的整体开发、改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外部环境和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区域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承载力是资源评价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只是单方面的 ,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对资源承载力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以全新的视角重构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含义 ,并对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