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16篇
经济概况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以《会计杂志》为中心考察近代会计思想的西学东渐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近代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整体框架下把握住会计期刊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逐一论述了《会计杂志》中对西方会计思想的翻译与评介、学习与运用等内容,以期更加细腻地梳理会计思想西学东渐的脉络,进一步挖掘其社会影响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32.
柳依 《民营视界》2009,(6):47-49,7
最近一段时期内,国学大热。这种热潮从学术界一直延伸到社会各界,几乎每个领域都在呼唤着这种精神传统的回归。企业界也不例外。国学涉及的范围很大,主要是以儒家为主体,兼括诸子百家思想,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儒家思想在五四时期遭遇过一次断裂,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气日盛.  相似文献   
33.
李穆 《英才》2007,(6):108-109
与几年前在“金钱”与“教育背景”中间辗转反侧的学员不同,越来越多的人相信,EMBA教育不仅仅是“西学东渐”的风潮,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新财富阶层的诞生,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清晰。中国的企业家阶层除了财富以外,是不是社会态度和高贵精神的代表者?以EMBA教育聚集起来的新贵阶层是不是先进理念与社会时尚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34.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交流,既不同于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异于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明末清初的文化交流又称为西学东渐,之所以形成西学东渐这一文化交流情况的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文化的因素,还有西方传教士的推动。  相似文献   
35.
砚边随想     
绘画艺术 ·中国艺术经历了几次由”工谨”至“粗放”的变革,商、周、秦时的庄严、正大、写实;汉朝的大朴不雕的写意;唐宋时期的缜密、工谨,到元明清的”写意”;现阶段为西学东渐后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36.
王鹏飞 《适用技术市场》2011,(12):113-114,117
晚清中国将日本作为向西方学习的中转站,翻译了大量的日文书籍。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国内时局的混乱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导致两国地位的突变。由于维新派的推波助澜,同文同宗以及地理、语言优势,再加上日本对中国的积极友好态度,致使中国派遣了大批学生赴日留学,为日文书籍中译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37.
段峥 《致富时代》2011,(6):200-200
西方哲学东渐的研究,是通过对西方哲学本身的介绍、分析、评论和扬弃,从中总结西方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性,并将它在中国传播,使它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与影响。当代西方哲学东渐在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走向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中国萌生了诸多新的精神需要。虽然影响不能说是尽如人意的,但它却赋予了一定的历史使命。西方哲学东渐是适应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一、关于翻译腔西学东渐以来,有心之士一直在讨伐洋腔洋调——欧化汉语。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其《翻译与创作》中批评了公式化的翻译体,指出它对优美中文乃至中国文学的危害,可谓用心良苦;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思果,是大力  相似文献   
39.
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清末民初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国人影响非常大,使当时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逐渐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藏书理念,是古代藏书楼消失、近代图书馆产生的真正推动力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40.
崇洋媚外之说,从满清末期就在坊间流传开了,被洋枪洋炮打怕了的清政府推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而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我天朝上邦不需与蛮夷互通有无”的优越感消失殆尽。人们逐渐看到了那些舶来品的优势,开始了对“洋货”的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