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191篇
工业经济   135篇
计划管理   343篇
经济学   890篇
综合类   169篇
运输经济   11篇
旅游经济   22篇
贸易经济   295篇
农业经济   78篇
经济概况   4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99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呈现西弱东强的格局,促进西部省域工业企业创新、加速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国工业经济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结合制度安排设计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并经地方政府推动实施,以实现地区工业企业的跨越发展。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四川省工业企业为研究实例,在进行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及样本企业的观测点的量化测度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实证分析找出影响西部省域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五个核心因素和八个重要因素。从而提出促进西部省域工业企业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深化以创新为目标的制度改革”等七类二十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的国有、私营、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予以统计排序,并进行了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各省市内部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在各省市的优先发展情况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各省市之间工业企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符合中国区域经济东强西弱的总体特征;东、中、西部国有、私营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东部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中部的外商投资_X=lk企业发展相对缓慢;西部的内蒙古、陕西、四川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相似文献   
9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全球工业联盟(ILP)是美国高校第一个建立和开展全球产学研合作的平台,ILP实行会员注册制服务。本文结合研究MIT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综合分析MIT全球工业联盟的合作资源与服务,特别是其在中国的整体战略和最新进展。建议积极引导中国领先创新企业加盟MIT全球工业联盟,拓宽国际产学研合作渠道,深化科研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94.
产业结构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结构,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关键。研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与均衡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对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趋势分析、结构偏差系数以及取对数线性回归的就业弹性分析等方法,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样本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提出了扩大就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95.
本文利用1998—2008年的样本数据,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速度、货币存量、出口增长率以及通货膨胀与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速度均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国进民退是宏观经济景气度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从优化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环境、对微观结构影响的程度等方面去改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经营环境。  相似文献   
96.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差异明显的现状,对我国267个地级城市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指标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水平、城市拥挤性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就业密度对我国城市生产率的积极作用,同时两者的合力对城市生产率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97.
工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资不但可以通过工资差异激励劳动力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可以通过改变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并为产业结构升级储备高级人才。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与产业结构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工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正向的相关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工资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8.
碳税的产业竞争力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减排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碳税是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手段。碳税开征与否的一个主要争论在于:征收碳税是否会影响产业竞争力。在制定碳税政策时,需要考虑碳税实施后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及程度,采取相应补偿措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
Backcast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developing energy futur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industrial ecology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futures within a backcasting framework. Building on the backcasting work of Robinson [1], a seven step method is presented to embed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within the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future scenarios and transition paths toward them. The approach is applied to the case of backcasting regional energy futures in the Latrobe Valley, near Melbourne, Australia. This region has substantial brown coal deposits which are currently mined and used in coal-fired power stations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Bounded by a sustainability vision for the region in a carbon-constrained world, regional industrial ecologies in 2050 were backcast around three themes: bio-industries and renewables (no coal usage); electricity from coal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low to high coal usage); and coal to products such as hydrogen, ammonia, diesel, methanol, plastics and char (demonstrating medium to high overall coal use relative to current level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cal,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each scenario across various life cycle stages were characterised. Results offer a platform for regional policy development to underpin deliberation on a preferred future by the community, industry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ndustrial ecology principles were found to be useful in backcasting for creatively articulating alternative futures featuring industrial symbiosis. However, enabling the approach to guid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transition pathways require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would benefit from integration within the Strateg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of Robèrt et al. [2].  相似文献   
100.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dynamic, with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stimulat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applications, business models and industr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framework for map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sed industrial emergenc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phenomena, as a basis for improved strategy development. A full lifecycle perspective is included, emphasizing early stage phases associated 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together with key transitions between phases related to the convers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pplication, industrial activity and economic value. Roadmapping concepts are used to map industrial emergence phenomena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at cover value creation and capture activities together with demand and supply-side factors. The framework has been tested by developing more than 25 diverse ‘emergence maps’ of historical industrial evolution, building confidence that the framework might be applicable to current and future emergenc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emergenc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cluding key events and milestones, focusing on a chain of demonstrators that delineate the various phases and trans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